GB/T34733-2017

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

Diagnosticprotocolsforcryptocaryonosisofmarinefish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的编号:GB/T34733-2017。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共有7页,发布于2018-05-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4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5.020.30
  • 实施日期2018-05-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7页
  • 文件大小6.81M

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


国家标准 GB/T34733一2017 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 Diugnstieprotoeolsforcrypoeauryonosisofmarinefish 2017-11-01发布 2018-05-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4733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C15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樊海平曾占壮,卓玉琛、林煜、吴斌、马平、钟全福、翁祖桐
GB/34733一2017 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流行情况与主要症状,规定了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 的样品采集与处理,诊断、病原体确认和结果判定的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检疫与监测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水生动物检疫实验技术规范 SC/T70142006 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花 SC/T71032008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刺激隐核虫病ceryptoearyoosis 海水养殖鱼类受刺激隐核虫感染,发生病理变化并出现行为异常或死亡的一种疾病 试剂与器材 4.1海水;1.05kg/cm,121.3C高压蒸汽灭菌15min 4.20.85%的生理盐水 4.3蒸水 4.4固定液:4%甲醛或70%乙醇 4.5Giemsa染色液 4.6光学显微镜、解剖镜和放大镜(30×) 4.7解剖盘、手术剪、眼科毁、解剖刀、解剖针、吸管 4.8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 4.9标签纸,记号笔 5 流行情况与主要症状 5.1流行情况 几乎在所有海水养殖鱼类中都可发生,主要危害大黄鱼,卵形鳍、石斑鱼、真鲷,斜带鬓和觎鱼 等,对苗种造成的危害大于成鱼 水温10C30C均可发生,发病时间主要为5月下旬7月中旬(水 温约为22C28C)和9月中旬11月下旬水温约为25C~19C)
GB/T34733一2017 5.2主要症状 病鱼游动迟缓,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摄食量减少;病情严重时,病鱼离群于水面缓慢游 动,不摄食 体表,眼角膜、口腔周围和飓可观察到白点,体表、鳍、飓黏液增生形成白色混浊状薄膜,病 情严重时体表出现点状出血 样品采集与处理 6.1采样 从养殖网箱或池塘中采集具有临床症状的鱼体10尾以上,其余按sc/T7014一2006第6章的规 定执行 6.2样品封存,运输、登记与保存 按sC/T7103一2008第9章、第10章、第11章和第12章的规定执行 临床诊断 7.1制样 解剖镜或放大镜观察鱼体体表及鳍条,刮取病鱼体表部分黏液,剪取部分鳍和左右钯的蟋丝,置于 清洁载玻片上,加适量生理盐水或蒸憎水,制作水封片,各组织制作两个以上样片 7.2显微检查 在10×10的低倍镜下参照附录A检查水封片上的虫体形态与数量 病原体确认 8 刮取体表黏液或取鳍条及飓,或将虫黏液涂片体用4%甲醛或70%乙醇固定过夜,常温干燥后 Giemsa染液染色30s,燕榴水冲洗,常温干燥,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对照附录A确认 结果判定 9 检测样品流行情况和主要症状与第5章描述相符,显微检查观察到虫体,虫体确认为刺激隐核虫 即可诊断患刺激隐核虫病
GB/34733一2017 录 附 A 资料性附录 刺激隐核虫的形态与生活史 A.1形态 刺激隐核虫的滋养体呈球形或卵形,个体大小为(0.066mm~0.45mm)×(0.034mm~0.36mm). 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 有4个8个(一般4个)卵圆形的核质,相连呈念珠状,作“U”形排列成 大核 显微镜下虫体的表膜较厚,虫体细胞质较浓密,内有许多颗粒,透明度低,大核一般不易看清 A.2生活史 刺激隐核虫发育为4个阶段;营养期(feedingstage)、休眠期(restingstage)、分裂期(dividing stage)和感染期(infeetingstage) 鱼体皮肤和腮皮层中生长发育的是滋养体(trophont),滋养体成熟 后从鱼体脱落到水中自由游动一短暂时期,后附着在固着物上,形成包囊(tomont),即进人休眠期 水 温等环境适合时,包粪内的原生质细胞经历一系列分裂(分裂期),形成幼体(tomite) 幼体成熟后逸出 包囊进人水中,即为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虫(theront),幼虫一旦遇到宿主,即侵人皮肤和,发育成滋养 体 刺激隐核虫发育各阶段形态与患刺激隐核虫病的大黄鱼如图A.1所示;刺激隐核虫生活史如图A.2 所示 滋养体 a b 包囊 图A.1刺激隐核虫发育各阶段形态与患刺激隐核虫病的大黄鱼
GB/T34733?2017 ? ?? ??没? ?A.1()
GB/34733一2017 说明 -宿主鱼; -滋养体 -包囊初期,细胞质内出现许多液泡,大核膨大,小核明显; 大核盘曲,小核多个,包囊壁分3层,中层波状; 分裂成大小两个细胞 小细胞继续分裂 分裂成许多纤毛幼虫 自包囊出来的纤毛幼虫感染鱼体 注,3一7所示为包囊期 图A.2刺激隐核虫生活史(仿孟庆显

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GB/T34733-2017解读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海水鱼类作为其中的主要养殖对象,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然而,在养殖过程中,海水鱼类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其中刺激隐核虫病是重要的病害之一。

针对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问题,中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7年发布了《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GB/T34733-2017),该规程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刺激隐核虫病制定的国家标准,对于提高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诊断水平、降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规程详细阐述了刺激隐核虫病的病原体特征、诊断方法和标本采集等方面,对于确诊刺激隐核虫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病原体特征是刺激隐核虫病诊断的关键。规范要求,在观察样本时应该注意刺激隐核虫的形态特征,如体长、形状和尾部等。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宿主鱼类进行诊断,因为不同鱼类受病原体的感染和繁殖情况也可能存在差异。

诊断方法方面,规范要求使用显微镜对样本进行观察,并结合生物学特性、病理学变化、鉴定试剂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诊断。此外,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养殖环境和病情发展趋势,以指导防治措施的制定。

标本采集也是刺激隐核虫病诊断的重要环节之一。规范要求在采集样本时应该注意标本的来源、数量和质量,并遵循标本处理和保存的相关规定,以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GB/T34733-2017的发布,对于提高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严格按照该规程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推动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的相关资料

    和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类似的标准

    松江鲈人工繁育技术规范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松江鲈人工繁育技术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松江鲈人工繁育技术规范的编号:GB/T34732-2017。松江鲈人工繁育技术规范共有9页,发布于2018-05-01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规程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规程的编号:GB/T34734-2017。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规程共有7页,发布于2018-05-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