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1709.19-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

Standardizedmanipulation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art19:Wrist-ankleacupuncture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的编号:GB/T21709.19-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共有12页,发布于2009-08-012009-08-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C0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1.020
  • 实施日期2009-08-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2页
  • 文件大小2.42M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


国家标准 GB/T21709.19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 19部分:腕踝针 standardizedmanipulationsofaeupumctureandmosibustion Part19wrist-ankleaeupuneture 2009-02-06发布 2009-08-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I21709.19一2009 前 言 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分为21个部分 第1部分:艾灸; 第2部分:头针; 第3部分:耳针; 第4部分;三棱针 第5部分:拔罐; 第6部分:;穴位注射; 第 7部分;皮肤针; 第8部分:皮内针; 第9部分:;穴位敷贴; 第10部分:穴位埋线 第 11部分电针; 第 12部分火针 13部分;芒针 第 14部分;键针 第 第 15部分;眼针; 第 16部分:腹针; 17部分;鼻针 第 第18部分:口唇针; 19部分;腕踝针 第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第21部分;毫针针刺手法 本部分为GB/T21709的第19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由针灸学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郭义,史丽萍、陈泽林,李桂兰、赵雪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王红、温景荣、孙阁、魏连海、高肠、付均如、郭永明、吴丽萍、裴莹、康婧青、 刘阳阳
GB/T21709.19一2009 引 言 -般标准中所涉及的长度、宽度的计量都要求采用国际单位制,但是人体高矮胖瘦的差异很大,无 法采用绝对的标准值描述针灸喻穴部位,只有通过等分折量的方法一 骨度折量法描述喻穴部位,才能 适用于所有人群和所有个体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确定采用“寸”作为 针灸经穴标准计量单位 因此,本标准的喻穴定位采用这种计量单位
GB/I21709.19一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9部分:腕踝针 范围 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腕踝针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腕踝针技术操作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709的本部分 腕踝针 wristankleacupuneture 腕踝针针法的简称 在腕踝部选取特定的进针点,用毫针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刺人一定长度以治 疗疾病的方法 2.2 腕踝针身体分区thebodyregionsofwristankleacpuncture 腕踝针各进针点治疗范围所构成的6个身体纵行带状区域,分为上下两段 见附录A的 第A.1章 2.3 腕踝针进针点theneellingpointsofwrist-ankleacupuneture 腕踝针进针的特定部位,在腕部和踝部各有6对,分别对应身体上下6个分区且与各区编号一致 见附录A的第A.2章 操作步骤与要求 3.1施术前准备 3.1.1针具选择 根据病情和进针点选择长25mm或40mm毫针 3.1.2进针点选择 参见附录B 体位选择 3.1.3 根据病情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 3.1.4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3.1.5消毒 3.1.5.1针具消毒;应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法 宜选择一次性毫针 3.1.5.2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醉或0.2%安尔碘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擦拭 施术方法 医者一手固定进针部位,另一手拇、食、中指持针,针身与皮肤呈15"30"角快速刺人真皮下,然后 压平针身,使针身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缓慢刺人,以针下松软、无针感为宜 刺人长度以露出针身21 mm
GB/T21709.19一2009 为宜 不提插捻转 针刺方向一般朝向近心端 病变部位位于四肢末端时针刺方向朝向远心端,此时 进针点位置可沿纵轴向近心端移动,以不妨碍腕踝关节活动为宜 出针时一手用无菌干棉球轻压进针 点,另一手将针拔出 留针时间和治疗间隔时间参见附录C 注意事项 4.1针刺部位应防止感染 4.2针刺时如出现针感,应将针退至真皮下重新刺人 4.3留针期间可用医用胶布固定针柄 4.4注意晕针的发生 4.5孕妇慎用 4.6精神病患者不宜长时间留针 禁忌 腕踝部位肌肉挛急者 5.2针刺部位有血管怒张、瘢痕、伤口、严重溃疡及肿物者
GB/I21709.19一2009 附 录 4 规范性附录 腕踝针身体分区、腕踝针进针点 腕踝针身体分区 身体分区分为纵行六区和上下两段 纵行六区包括头.颈、躯干六区和肢体六区两部分 A.1.1纵行六区 A.1.1.1头、颈和躯干六区 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6个纵行区 用数字1一6编号 见图A.1~ 图A.3 臂干线 横线 前中线 股干线 1区 2区 棚 3区 4区 5区 图A.1腕踝针身体分区(正面》
GB/T21709.19一2009 臂干线 横线 前中线 股干线 1区 2区 3区 4区 5区 6区 图A.2腕踝针身体分区侧面
GB/I21709.19一2009 臂干线 横线 后中线 股干线 4区 5区 6区 8 图A.3腕踝针身体分区(背面 1区;前中线两侧 分别称之为左1区,右1区 临床常把左1区与右1区合称为1区,以下各区亦 同 头面部在前中线至以眼眶外缘为垂直线之间的区域,包括前额、眼、鼻、唇、前牙将舌、咽喉、扁桃体、 颊;颈部沿气管、食管;胸部自前中线至胸骨缘,包括胸肋关节、气管、食管、乳房近胸骨缘、心前区(左 侧);腹部自前中线至腹直肌区域,包括胃、胆囊、脐部、下腹之膀胱、子宫、会阴部 2区:;从1区边线到腋前线之间所形成的区域,左右对称 头颈部包括颗前部、面颊、后牙、颌下、甲 状腺;胸部沿锁骨中线向下区域,包括锁骨上窝、上胸部、乳中部、前胸、肺、肝(右侧、侧腹部 3区;从腋前线至腋中线之间所形成的区域,左右对称 包括沿耳廓前缘,腮腺、腋前缘垂直向下的 狭窄区域、乳房近腋前缘部分 4区;前后面交界 即腋中线至腋后线之间所形成的区域,左右对称 包括自头顶经耳向下至颈, 肩部沿斜方肌缘,胸腹部自腋窝至骼前上鳍的胸侧壁及腹侧部区域 5区;腋后线至6区边线之间所形成的区域,左右对称 与前面的2区相对 包括后部,颈后外 侧靠斜方肌缘、肩脚冈上窝及肩脚中线垂直向下区域的背和腰 6区;后中线两侧,与1区相对 包括枕、颈后部、颈椎棘突至斜方肌缘、胸椎棘突至肩卿骨内缘,腰 椎与骶正中峭至尾骨两侧、肛门
GB/T21709.19一2009 1.1.2肢体六区 A, 以臂干线和股干线分别为躯干与四肢的分界线 臂干线环绕肩部三角肌附着缘至腋窝;股干线自 腹股沟至骼峭 当两侧的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置,即四肢的阴阳面和躯干的阴阳面处在同一方向并互 相靠拢时,以靠拢处出现的缘为分界,在前面的相当于前中线,在后面的相当于后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 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A.1.2上下两段 以胸骨末端和两侧肋弓的交接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称横嗝线 横肠线将身体两侧 的六个区分成上下两段 横肠线以上各区分别叫做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上6区;横 嗝线以下的各区叫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下6区 如需标明症状在左侧还是右侧,在 上还是在下,又可记作右上2区或左下2区等 A.2腕踝针进针点 A.2.1腕部进针点 左右两侧共日对,在腕横纹上2寸(同身寸,相当于内关穴或外关穴)位置上,环前臂做一水平线,从 前臂内侧尺骨缘开始,沿前臂内侧中央,前臂内侧烧骨缘,前臂外侧烧骨缘,前臂外侧中央,前臂外侧尺 骨缘顺序,依次取上1、上2、上3、上4、上5、上6进针点 见图A.4 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腕屈肌胜之间 2: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随与侧腕屈肌腱之间 相当于内关穴处 上 上3;在晓骨缘与桃动脉之间 4:在拇指侧的桅骨内外缘之间 上 上5:在腕背的中央,桃骨与尺骨两边缘之间 上6;在腕背侧,距小指侧尺骨缘1分处(同身寸) 上1 上4 上2 上5 上3 上6 图A.4腕部进针点位置
GB/I21709.19一2009 A.2.2踝部进针点 左右两侧共6对,在内踝高点上三寸或外踝上三寸同身寸,相当于三阴交穴或悬钟穴)位置上,环 小腿做一水平线,从小腿内侧跟腿缘开始,沿小腿内侧中央,小腿内侧胫骨缘,小腿外侧啡骨缘,小腿外 侧中央,小腿外侧跟随缘顺序,依次取下1、下2、下3、下4、下5、下6进针点 见图A.5 下1:靠跟腿内缘 下2:在踝部内侧面中央,靠内侧胫骨后缘 下3;在胫骨前峭向内1分(同身寸)处 下4:在胫骨前峭与腓骨前缘之间的胫骨前肌中点 下5:在踝部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 下6:靠跟腱外缘处 下1 下4 下 下5 F3 下6 图A.5踝部进针点位置
GB/T21709.19一2009 B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进针点选择方法 B.1根据病位选择进针点 B.1.1上病选上,下病选下.上下同选 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所在的上下两段不同的身体分区,选 编号相同的腕部进针点或踝部进针点 病变部位位于横鹏线附近时,则上下同选 B.1.2左病选左,右病选右,左右同选 以前后中线为界,选病变所在同侧的进针点;如症状和体征位 于中线附近,则两侧同选 B.1.3病位不明,选双上1 不能定位的症状或全身性病症,选两侧上1进针点 B.1.4肢体有感觉或运动障碍,发生在上肢者选上5进针点,发生在下肢者选下4进针点 B.2根据病症选择进针点 B.2.1下列病症可选上1;前额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眼脸酮动;近视眼;白内障;麦 粒肿;结膜炎;鼻炎;花粉症;前牙痛;耳鸣;冠心病;心律失常;胸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失眠;嗜睡;烦 躁;梅核气;肢体麻木;荨麻疹;遗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呃逆;高血压病;肠易激惹综 合征等 B.2.2下列病症可选上2:颓前痛;三叉神经痛;后牙痛;麦粒肿;白内障;面肌痉挛;颓颌关节综合征; 甲状腺疾病;胸痛;胁痛;乳腺炎;冠心病;心律失常;美尼尔氏病;手指疼痛、麻木等 B.2.3下列病症可选上3:偏头痛;耳前痛;腮腺肿痛;肩周炎;面神经麻痹;颚颌关节综合征;颈肩综合 征;胁痛等 B.2.4下列病症可选上4;巅顶痛;美尼尔氏病;耳痛;耳鸣;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颗颁 关节综合征;颈椎病;上肢运动性损伤;颈肩综合征;肩关节前侧痛;中风偏瘫等 B.2.5下列病症可选上5;头痛;枕神经痛;眩晕;美尼尔氏病;颈椎病;落枕;颈肩综合征;肩背肌筋膜 炎;肩关节痛;中风偏瘫;小儿舞蹈症;帕金森病等 B.2.6下列病症可选上6;后头痛;落枕;颈椎病;肩关节后侧痛;上肢运动性损伤;三叉神经痛;颈痛 胸椎小关节紊乱;甲状腺疾病等 B.2.7 下列病症可选下1:胃痛;胳周痛;下腹痛;遗尿;尿湄留;带下异常;痛经;宫颈糜烂;睾丸炎;腰 椎骨质增生;肥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腓肠肌痉挛;足跟痛等 B.2.8下列病症可选下2;肝区痛;侧腹痛;肠易激惹综合征;阙尾炎;带下异常;痛经;腿内侧痛;内踝 关节痛等 下列病症可选下3,胁痛;葆关节屈伸不利;膝关节痛;踝关节痛等 B.2.9 10下列病症可选下4:侧腰痛;膝关节痛;股外侧皮神经炎;下肢感觉及运动障碍;坐骨神经痛;足 背痛等 且.2.11下列病症可选下5.腰背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 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腿外侧痛;外踝关节痛等 B.2.12下列病症可选下6;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痔痛;便秘;啡肠 肌痉挛;足前掌痛等
GB/I21709.19一2009 c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留针时间、治疗间隔时间 可留针20min一30nmin 可依病情延长留针时间但不宜超过48h 留针期间不行针 治疗间隔 时间可选择每日1次或隔日1次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的编号:GB/T21709.20-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共有14页,发布于2009-08-012009-08-01实施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8部分:口唇针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8部分:口唇针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8部分:口唇针的编号:GB/T21709.18-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8部分:口唇针共有12页,发布于2009-08-012009-08-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