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6952-1997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specificationofsatellitecommunicationcentresta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的编号:GB/T16952-1997。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共有24页,发布于1998-05-011998-05-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M3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3.060.30
  • 实施日期1998-05-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4页
  • 文件大小1.51M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


国家标准 GB/T16952一1997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 Ceneralspecificationofsatellte comunicationcentrestation 1998-05-01实施 1997-08-26发布 局发布 国到家技术监国家标准
GB/T16952一1997 目 次 前言 范围 引用标准 符号 要求 试验方法 14 检验规则 19 2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GB/T16952一1997 前 言 本标准由电子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电子部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子工业部第54研究所 本标催主要起草人胡礼.王文贤
国家标准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 GB/T16952-1997 Generalspecificationofsatellite comunicationcentrestation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卫星通信中央站(以下简称中央站)的设备组成,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 装,运输、贮存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业务(4/6GHz)卫星通信中央站,作为设备研制、生产,检测及建站的依据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操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91一9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3047.2一92高度进制为44.45mm的面板,机架和机柜的基本尺寸系列 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cE)之间的接口电路定义表 GB/T3454一94 GB3873一83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cBea0o7一5使用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的数据终端设备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之间的接 G89412一8用于01I08ktH基群电路的48kt/数据传输的调制解调器 GB/T11298.2一89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天线测量 -部分;分系统和分系统组合通用的 GB11299.2一89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 测量第二节:射频范围内的测量 GB11299.3一89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分系统组合通用的 测量第三节中频范围内的测量 GB11299.5一89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分系统组合通用的 测量第五节,噪声温度测量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一节;概述 GB11299.6一89 第二节天线(包括馈源网络 GB11299.7一89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三节;低嗓 声放大器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达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四节上变 GB11299.8一89 频器和下变颚器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十节,高功 GB11299.10-89 率放大器 GB11299.12一89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三部分分系统组合测量第二节; 4一6GH接收系统品质因数(G/T)测量 1998-05-01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8-26批准
GB/T16952-1997 GB11299.15一89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三部分;分系统组合测量第五节 天线跟踪和控制 GB11595一89用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的分组式数据终端设备(DTE)与数据电路终接 设备(DCE)之间的接口 GB12638一-90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安全要求 GB/T12640一90数字微波接力通信设备测量方法 GB/T13543一92数字通信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GB14050一93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 GB/T15296 可搬移式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94 (GB/T15869-1995卫星通信船载地球站码分多址通信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GJB151.4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地面装置(固定的和移动的,包括履 86 带式和轮式车辆)内的设备和分系统的要求(A3类 GJB152一86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 符号 VSAT 甚小天线终端 TDM 时分多路复用 DMIA 时分多址 HUB 主站(即中央站 Ec 前向纠错编码 DAMA 信道按需分配 PAMA 信道固定预分配 BPSK 二相移相键控 QPsK 四相移相键控 Outbound 出向载波 Inbound 入向载波 BER 比特误码率 PAD 分组装/拆设备 PSDN 公用分组交换网 SNA/SDLC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同步数据链路控制 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UPS 不间断电源系统 要求 4.1一般要求 4.1.1设备组成 中央站设备一般包括;天线及伺服分系统、射频设备分系统、中频基带分系统,网络监控管理分系统 等 其设备配置如图所示 站内应有完善的控制、保护措施及恰当的备份方式,以保证设备可靠的工作
GB/T16952一1997 口 日火 迟 显 誓事 誓 家 梨蛋 常# 旅 安 甚 R 区 母派如按游 任还这 王 量黛、 状 派 本 价 要 粪 装 器 粪 日 那 菜 繁 哥 a 空 到
GB/T16952一1997 4.1.2结构与尺寸 设备的结构设计应按GB3047.2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形式与尺寸由产品标准或合同规定 4.1.3表面状况及颜色 根据使用要求,设备具体的颜色、表面涂层和特殊工艺(如防潮、防筏菌、防盐雾等)由产品标准规 定 4.1.4外观质量 a)组成系统的各种设备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机柜面板颜色与工作环境协调表头、开关旋钮操作 台及人工调整部位应设计合理,便于操作和维修 b)表面不应有划伤、沟痕、烧灼,表面涂层不应起泡、龟裂、金属零件不应有锈蚀等缺陷 4.2安全 4.2.1辐射安全 牺射安全要求应符合GB12638一90中第4章的规定 4.2.2接地安全 接地安全要求应符合GB14050一93中第4章的规定 4.3环境要求 43.1使用环境条件 a温度;一40C40C 相对湿度5%~95%; 气压:86kPa106kPa b温度;一25C55C; 相对湿度;5%一95%; 气压86kPa~106kPa 贮存环境条件 4.3.2 温度;-55C70; 相对湿度;低于85%(25c) 气压;86kPa~106kPa 4.3.3机房条件 机房内温度;15C30c 相对湿度;10%~75%; 机房内应有防霉、防尘、防静电等措施 4.3.4振动 系统中各设备的振动严酷等缓应符合GB/T13543一92中9.2的规定,具体要求应由产品标准规 定 4.3.5运输 包装好的设备,严格按照包装箱上的运输标志进行作业,应能承受在三缓公路上汽车以(20一40 km/h的速度行驶不少于200km(或在试验室内模拟试验) 试验结束后,设备不应出现明显的机械损 伤,在常温条件下测试,其主要电性能指标应符合要求 电源适应性 可选用单相220V或三相38ov并应设有备用油机供电 a单相交流电压;220v士10%,频率,50Hz士5% b三相交流电压38ov士10%,频率50Hz士5%; 供电保障;双路供电的中央站应配备不间断电源系统(UPS),只能单路供电的中央站应配备柴 c 油发电机和UPs
GB/T16952一1997 4.5电磁兼容性 设备和系统的电磁兼容应按GJB151.486中第1章有关规定在产品标准中提出具体要求 4.6中央站可用性 中央站的可用度设计指标应优于99.95% 4.7中央站性能特性 4.7.1工作频段 发射频段5925MHz6425MHz(或扩展为5850MHz6425MHz) 接收频段3700MHz4200MHz或扩展3625MHz4200MHz) 4.7.2系统品质因数(G/T)值 根据中央站规模和业务能力,G/值应从表1中选取 表1 天线口径 11 7.3 6.5~6.0 5.0 4.5 G/r >32.0+2olg" >26.9+2lg >24.8+2lg >23.8+20lg >22.5+20lg dB/K 注 G/T值规定在天线工作仰角为10",晴天微风,地物天际角为"的条件下测放 为接收频率,单位GHz G/T值中,在3.7GHH4.2GHa范围内,低嗓声放大器嗓声温度为65K 4.7.3发射功率稳定度 中央站发射的任一个TDM载波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除恶劣天气外,稳定度应保持在 1sdB/d 该指标包括高功放输出功率的不稳定度(含前置激励电路的影响),天线发射增益的不稳定 度,天线指向误差和跟踪误差等因素 4.7.4射频载波频率容差 射频载波频率容差(含载波频率的初始偏离和长期漂移值)优于士250Hz 4.7.5辐射限制 4.7.5.1偏离主轴辐射密度 偏离主轴的EIRP辐射密度不应超过公式(I)和公式(2)的表示值; D=(41一25)lg(2.5”<0<48" D=3.0(48”<0<180" 式中:D -EIRP在40kH频带内的峦度,dBw/40kHz; -偏离主轴的角度,(") 6- 4.7.5.2杂散辐射分量 经中央站发射的杂散辐射EIRP(其中包括单频信号,频带噪声及其他无用信号,但不包括互调信 号)在配置频带以外的落在5925MHz6425MHz的频段内的任何4kH频带内不得超过4dBw 4kHz 4.7.5.3互调产物 租星系统中,经中央站的因多载波应用产生带外互调产物EIRP,在5925MHz一6425MH频率 范围中任何4kHz频带内,天线仰角为10"时,不得超过21dBw/4kHz,仰角为其他值时的校正因子为 -0.02(a一10)dB,其中a是中央站天线仰角,单位为度 4.7.5.4射频基带辐射(载波频谱旁瓣限制 在使用颜带外,每个发射TDM载波的频谱旁瓣应比频谱主瓣峰值低于26dB
GB/T16952一1997 4.7.6发射幅频特性 F/RF的振幅/频率特性是指发射链路的特性(不含基带分系统) 要求在使用带宽内为士0.5dB 4.7.7接收幅频特性 章/IF的振幅/频率特性是指接收链路的特性(不含基带分系统) 要求在使用带宽内为士1.2dB. 4.7.8误码特性 a)当归一化信嗓比E/N,=13.3dB时,BER<1x10-(未加FEC纠错、v1TEB1译码和扰码); b当归一化信噪比E/N,=7.2dB时,BER<1×10-(1/2FEC纠错、V1TEB1译码未加扰码). 4.7.g网络监控管理分系统方式 此网络监控管理方式为非侵入式 4.7.10中央站进城电路 中央站的进城电路是指输入端和输出端至长途局(或用户)的中继线路设备,若中央站设在郊外,由 于中央站环境、业务要求各异,进城电路可采用微波中继,电缆或光纤 微波中继使用频段应避开3400MHz~4200MHz,5850MHz6650MHz 建议使用下述频段 1900MHz~2300MHz,7780MHz~8275MHz,8200MHz8500MHz 中央站天线设在用户院内或房顶的,可不需进城电路 4.8天及伺服分系统 4.8.1天线口径 天线口径见4.7.2表1 4.8.2工作频段 同4.7.1 4.8.3天线增益 天线增益见表2 表2 天线口径 11.0 7.3 6.56.0 5.0 m 庆线发射增益 G >54.9+20lg >51.0+2lg >49.0+2ulg >47.5+2olg 十2olg 46.5十 百 dBi 天线接收增益 a.4+叫6 >48.0+2olg 46.0+2olg ..7+2olg GR 44. >43.5十20lg dBi 庆线噪声温度 TAN 35 35 35 35 S42 K 注 为工作频率,GHa TAN是在天线仰角10"地物天际角小于2"、晴天微风时测得 4.8.4天线方向图 第一旁瓣;一14dB 广角旁瓣,90%的旁瓣数应满足公式(3)一公式(8)要求: D/之100时 .3 G()<29一25lg(主瓣宽度<<7”)
GB/T16952一1997 G()=8(7”<日<9.2 G(0)s32一25lg09.2”<0s48 5 G(s一1048”<0180) 6 D/A<100时 110oA c(0)<49一10olgD/A一2sle心 7 Y"<0<48 G()<10一1olgD/A(48"<0<180") 式中;- -偏离主波束轴的角度,(); G()0度时的天线相对增益,dBi; D/A天线直径与工作波长之比 4.8.5极化方式及转换 天线采用双圆极化或双线极化也可采用单圆极化或单线极化.双圆双线银化或单圆单线极化等几 种方式.选用线极化工作方式工作时,天线极化面可以方便地进行士45"范围的调整 线圆转换及极化面 调整可采用电驱动方式或手动方式 4.8.6射频极化 圆极化轴比:<1.06; 线极化隔离度(轴向);>33dB; 线极化隔离度(偏轴1一10'):>10dB 4.8.7天线噪声温度 天线噪声温度见表2 4.8.8馈源损耗 收端<0.25dB(喇叭口至低嗓声放大器入口). 发端;<0.2dB(馈源输入法兰盘至喇叭口). 4.8.9馈源电压驻波比 圆极化收:<1.2:1; 发;<1.21. 线极化收; 1.3:1; 发:1.3;1 48.10隔离度 收发间隔离度,>0adB(不加阻发选诚器)》 >85dB(加阻发滤波器. 收-收之间(或发-发之间)隔离度;线极化时为35dB; 圆极化时为20dB 4&.11饿源功率容址 馈源功率容量;>3kw(连续波). 4.8.12天线指向 中央站天线仰角在高于5"条件下,通过自动或人工方式,使天线的指向能适应静止轨道上不同位 置的卫星 4.8.13跟踪方式及能力 a对大型天线(即D/A>150)要求采用自动跟踪; b对小型天线(即D/A<150)在指向损失不超过0.5dB条件下可采用人工跟踪 4.9射频设备分系统 49.1高功率放大器(HPA
GB/T16952一1997 4.g.1.1频率范围 5925MHz~6425MHz(或扩展为5850MHz6425MHz). 4g.1.2输出功率 微波真空器件放大器额定输出功率;100w a 700w; b固态放大器1dB压缩点输出功率;10w100w 4.9.1.3增益(额定功率输出时 a微波真空器件放大器;>70dB(700w),>65dB(125w); b固态功率放大器>50dB. 4.g.1.4增益斜率 不劣于士0.05dB/MHz在任一40MHz带内). 4.g.1.5增益稳定度 不劣于士0.25dB/d(恒温,恒激励. 4.9.1.6幅频特性 a)2dB(峰-蜂值)/500MHz; b)1dB(峰-峰值/任意36MHa 4.9.1.7射(RF)电平调整范围 0dB20dB可调 4.9.1.8电压驻波比 a输入;<1.3:1; b 输出;<1.31 4.g.1.9负载电压驻波比 驻波比;<1.51 4.9.1.10多载波互调比 多载波互调比;<一24dBc 注两相等载波,对于微波真空器件放大器总功率低于额定输出功率7dB,固态放大器低于额定功率3dB时 4.9.1.11调幅/调相转换系数 调幅/调相转换系数3°/dB 注;对于微波真空器件放大器,单载波输出功率低于额定输出功率6dB时,或对于固态放大器,单载波输出功率低 于额定输出功率3dB时 4.9.1.12残余调幅 a残余调幅;<一40dBc(F,<4kH2); b残余调幅;<一2o(1十lgF)dBc(4kHz500kHa) 4.9.1.13残余调频 不劣于一60dB(相对于任意5MH带宽内的4MHz峰-峰频偏) 4.g.1.14群时延/频率特性(任意36MHz带宽内 a线性.0.1ns/MHz b)抛物线;0.05ns/MHz; c)波动:1ns(峰-蜂值) 4.g.1.15嗓声和杂波 a嗓声和杂波;<一65dBw/4kHz(4.2GHz12.0GHz); b噪声和杂波;<-130dBw/4kHz(3.7GHz4.2GHz), c噪声和杂波;<一110dBw/4kHz(12.0GHz一40.0GHz)
16952一1997 GB/T 4.g.1.16射频泄漏机柜辐射 射频泄漏;<1mw/em*(离机柜5cm). 4.g.2低嗓声放大器(LNA 4.9.2.1频率范围;3700MHz4200MHz或扩展为3625MHz~4200MHz). 4g.2.2嗓声温度(在235C,参考面为LNA入口);85K,65K,55K、45K. 4.9.2.3增益;>50dB 4.9.2.4增益斜率;不劣于士0.03dB/MHz 4.g.2.5增益稳定度: a短期;不劣于士0.1dB/h; b中期;不劣于士0.2dB/d; e)长期;不劣于士0.5dB/30d; d温度增益稳定度;在使用环境范围内,允许增益变化土2.7dB. 4.9.2.6振幅/频率特性: a)增益斜率;<1dB(峰-峰值)/500MHz; b增益波动;<0.8dB(峰-蜂值)/36MHz 4.9.2.71dB压缩点的输出功率;>十10dBm 4.9.2.8电压驻波比: a输入;<1.25:1; b)输出;<1.251. 4.9.2.9群时延/频率特性任意3MHz带宽内: a线性;<士0.1ns/MHz b抛物线;<土0.03ns/MHz; c)波动;<0.5ns(峰-峰值). 4.9.2.10互调比;<一24dBc 注,间隔5MHa,两等载波,总输出比额定单载波输出低7dB时 49.2.11调幅/调相转换系数<0.5/dB(输出为低于1dB压缩点6dB时). 49.2.12带内过载能力-10dBm输入时,性能不水久性恶化 49.2.13带外特性;发射频带范围内,-10dBm信号输入时,放大器能正常工作 4g.214杂散输出低于热嗓声(在每100kH带宽内). 49.3上/下变额器 49.3.1上变频器 变舞方式;两次变躲 a) b) 输入频率;70MH土18MHl40MH土18MHa; 输入阻抗;50n或75a: c d输入回波损耗>26dB 输出频率;5925MHz6425MHz(或扩展为5850MHz一6425MHz); e f 输出阻抗50Q; 输出回波损耗>19dB; g 输出电平;优于- h -20dBm; i增益:>25dB士2dB 输出电平稳定性;不劣于士0.25dB/d h)基准频率稳定度;不劣于士1×10-'/30d; 振幅/频率特性;不劣于0.5dB(峰-峰值/任意36MHz带宽内;
GB/T16952一1997 m多载波互调比;<一40dBc; 注,两等幅粮波总输出比额定输出低7dB时 n本振泄漏<一70dBm; o杂散;<一75dBm/4kHa; p)相位嗓声; 相位嗓声谱峦度 偏离载颜 不劣于 100Hz 一60dBc 1kH 不劣于一70dBc 不劣于 -80dBc; 10kHz 不劣于一90dBc. 100kHz 》频率控制,由频车合成器控制调整为步距不大于1Mt. 49.3.2下变频举 a变频方式两次变频; )输入频率;3700MHta一420o.MHt(或扩展为3825Mt一4200.MHtb), c)输入阻抗50a; d)输入回波损耗:>20dB; 输出电平范围;一85dBm~一65dBm; e f)输出颜率;70MHz士18MHz;或140MHz士18MHz; 输出阻抗:75Q或50Q; h输出回波损耗:>26dB; 增益;40dB士2dB或30dB士2dB 基准频率稳定度;不劣于士5×10-'/30d k嗓声系数;<15dB; 振幅/频率特性;<1dB(峰-峰值)任意36MHz2), 多载波互调比<一40dBc; m 注,两等载波,总输出为-17dBm时 n 本振泄漏:一70dBm 杂散;<一75dBm/4kHz; p p镜频抑制比;>60dB; 相位嗓声同4.9.3.lp); a r)频率控制;由频率合成器调整,步距不大于1MHaz 4.10中频基带分系统 4.10.1中频公用单元 4.10.1.1输入/输出频率; a70MHz士18MHz; b)140MHz士18MHz 4.10.12输入/输出回波损耗;>20dB. 410.13输入/输出电平变化范围0dB一40dB. 410.1.4振幅/频率特性<1dB(蜂-蜂值). 410.1.5输入/输出阻抗;50n或75n. 4.10.2TDM调制器 410.2.1符号速率;32kbaud一4.0Mbaud 410.2.2调制方式 10
GB/T16952一1997 a)BPsK; bQPSK 4.10.2.3输入数据速率 a未编码PSK;,1×符号速率; b)未编码QPsK;2×符号速率, e已编码;未编码数据速率×编码速率 4.10.2.4扰码/解扰码; 扰码/解扰码要求应符合GB9412的规定 4.10.2.5输出电平;一5dBm-15dBm 4. 10.2.6输出信号电压驻波比:2:1(最大). 10.2.7输出阻抗50n或75a. 4. 4. 10.2.8内部频率标准;1×10-(oc40C) 4. 10.2.9中频率范围;70MHz士18MHz或140MHz土27MHz 10.2.10中频载波步距;2.5kH或5.0kHz 4. 4. 10.2.11数据时钟; a内部时钟;数据速率士10ppm; b外部时钟;数据速率士50ppm. 4.10.2.12杂散输出;<一50dBc(中频带内). 4.10.3TDM解调器 4.10.3.1中频频率范围:70MHz士18MHz或140MHz士18MHz .10.3.2捕获范围: 4. a)扫描方式;土35kHz(最大); b窄带方式0.1baudQPSK(35kHz最大 0.2baudBPSK(35kHz最大. 4.10.3.3捕获时间: a)扫描方式;初始捕获;<2min(E/N,=5dB); 重新捕获;15s(E/N,=5dB). b窄带方式;<1s(E/N>5dB). 4.10.3.4输入阻抗50n或75Q. .10.3.5输入端电压驻波比<2:1(输入最大合成信号电平-5dBm时. 4 4.10.3.6输入信号电平;一30dBm士10dB(测试条件为输入阻抗=50n,VvSwRm.=21). 410.3.7接收时钟;从接收信号中恢复 4.10.4TDMA解调器 4.10.4.1调制方式 a)BPSK绝对调相; b)QPSK 4.10.4.2FEC: a速率,卷积编码,序列译码 b)%速率卷积编码、维特比译码 4.10.4.3接收符号速率 a512kbit/s; b)256kbit/s; c128kbit/s; 11
GB/T16952一1997 64kbit/s 4.10.4.4解扰码序列;解扰码序列应符合GB9412的规定 4.10.4.5中频频率范围: a)70MHz士18MHz" b70MHz士21MHz; c)140MHz士27MHz 4.10.4.6频率容差:士35kHz .10.4.7相邻突发间的频差;<250H(峰-蜂值)(对于最小保护时隙). 4 ..10.4.8接收中频电平;一55dBm士10dB(256kbit/速率时. 4 10.4.9相邻突发间电平变化<10dB(峰-峰值)(对于最小保护时隙) .10.4.10误码性能E/N,=6.5dB时,BER<1×10-?检测突发). 4 44 .10.4.11经卫星信道后的突发检测,E/M>7dB时 a漏检概率;<1×10-'; b) 虚检概率;<1×10-' 4.10.5用户接口 4.10.5.1用户规程 应贯彻以下用户规程 a)SNA/SDLC; b)HDLC; c局域网规程;Ethernet(以太网);Token-Ring(令牌环); d)GB11595(X.25) e比特透明规程;同步或异步; PAD用于异步通信的分组装拆; g存贮及前向文件广播 4.10.5.2接口 a)SNA/SDLC )接口符合GB6107和GB9412的有关规定 2) 比特速率1.200bit/s~56000bit/s; 3>帧编号;模8,模128. bHDLC 同4.10.5.2a; c局域网 1Ethernet10Base2、10Base5,10BaseT 比特速率;19.2kbit/s~64kbit/s 2)Token-Ring;IBMTYPEI,IBMTYPE】; 比特速率;19.2kbit/s~64kbit/s dGB11595(X.25 数据通信DCE和DTE接口 1传输方式:同步/异步/全双工; 2 接口,BIARs232(与GB346s4接口标准兼容》. EIARs-449(与GB3454接口标准兼容). GB9412适用于>19.2kbit/s速率、扰码/解扰码,与调制解调器接口,采用D型连接 器 12
GB/T16952一1997 e同步数据 1支持用户数据速率;2.4、4.8,9.6,19.2,38.4、48,56,64kbit/s; 2系统产生的时钟用于本接口,作为用户DTE时钟; 3接口;EIARS-232(与GB3454规定相兼容). 异步数据 )支持用户数据速率(2.4 56kbit/s; 2)接口;数据通信DTE或DCE接口 4.11 网络监控管理分系统 TDM/TDMA分组数据通信系统具有必要的监控和管理功能,即系统网络结构管理和控制,网络 负载协调和工作状态及设备状态的监测-.指令响应,处理状态和事件报告.主控中心直接完成控制,.远程 命令,故障诊断及排除、系统性能和状态统计分析等 411.1系统的构成 411.1.1硬件配置 网络控制器,呼叫连接器,控制系统接口,大容量硬盘磁带驱动器,主控计算机,工作人员操作台,网 络系统操作员操作台,智能工作站,计算中心或数据库中心. 4.11.1.2软件配置 系统软件配置包括 操作系统;采用适合多进程实时控制的操作系统,如vMS,UNIX, 网络管理软件 a网络结构瞥理软件 1系统结构数据库; 硬件配置数据库 2) 用户协议支持软件; 3 4) 多址访间协议软件 5 局域网连接软件 b 网络运行管理软件; 1网络操作员接口软件系统 2网络监控软件子系统 3)统计软件子系统; 4计费软件子系统 4.11.2网络控制传输方式 采用集中控制方式.中央站用TDM出向载波广播发布管理监控信息.利用TDMA(sAL.oHA方 式)内向载波接收VSAT远端用户站传送来的多种申请信息,指令应答和电路及设备状态报告等 4.11.3数据传输格式及规程 采用统一的数据传输格式和规程 a规程采用HDLC异步平衡规程标准 主控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接口应符合4.10.5.2a的规定; b传输数据格式采用HDLc顿格式,利用其中控制和信息段组成多种监控管理指令 4.11.4网络管理功能 4.11.4.1网络结构管理功能 a确定全网各处理单元的硬件结构 主站硬件结构配置 1 2) 远端用户站硬件结构配置; 3启动/关闭网络组成部分设备 13
GB/T16952一1997 b)确定网中卫星资源 1出向载波、入向载波数量; 2出向载波、入向载波的传输速率; 3)调制方式; 4编码方式及纠错编码速率等参数; 5入向载波采用方式、协议、参数 :)确定网中地面接口的系统参数;中央站各数据接口的类型,速率,协议;各远端用户站接口单元 的类型、速率,协议; d确定全网的通信接续、端点、完成传输控制 e向各远端用户站发放新版软件、设置并修改运行参数 4.11.4.2网络运行管理 a数据采集,归档和报告的生成功能; 1采集、保存网络的性能数据; 2定期提供各远端用户站数据业务汇总报告 b网络监测功能: 监测链路传输质量;监测出/入向载波的E/N, 2)监测全网硬件运行状态;中央站LNA、,HPA、上/下变频器、调制/解调器、基带系统.vSAT 远端用户射频设备、室内单元、数据接口 监测记录全网数据业务;不同数据传输规程的条件,各接口数据流向、流量的监测纪录, 监视每条入向载波上拥塞状态,并产生拥塞告警 e)网络的监控功能 1根据空间链路悄况自动或手动调整中央站HPA功率, 2根据拥塞检测,门限设置自动或手动调度入向载波; 3中央站备份设备的自动切换,包含网管系统的备份自动切换; 4各端口数据传输记录管理; 5)对各项监控实现告警、记录、打印,分析 4.11.4.3网络规划管理 根据日常全网业务和各接口数据传输的记录,作出全网出/入向载波利用率统计数据,从而优化网 络 试验方法 5.1正常测量条件 温 度;15C35C; 相对湿度;45%一75%; 气 压:86kPa~106kPa(或测试场地的气压); 电源电压;220V士10%; 电源频率;50Hz士5% 5.2结构与尺寸 目测及用标准量器测量 5.3表面状况与颜色 采用目测与手感检查 5.4外观质量 采用目测和手感检查
GB/T16952一1997 5.5安全试验 5.5.1辐射试验 辐射试验按GB12638一90中附录A(补充件)的方法进行 5.5.2接地安全试验 接地的安全试验按GB14050一93中附录A(补充件)的方法进行 5.6环境试验 5.6.1低温试验 设备的低温试验按GB/T13543一92中第5章的方法进行 5.6.2高温试验 设备的高温试验按GB/T13543一92中第6章的方法进行 5.6.3振动试验 设备的振动试验按GB/T13543一92中第9草的方法进行 .6.1,5.6.2,5.6.3试验中的初始检测,中间检测及最终检测项目由产品标准规定 5.6.4运输试验 运糖试验按4.3a.5的规定进行试验,也可在运输仿振机上进行 5.7电源适应性试验 电源适应性试验按GB/T12640一90中的9.4的方法进行 5.8电磁兼容性试验 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试验按GB152中有关规定的方法进行 5.9中央站可用性 具体试验由产品标准规定 5.10技术性能测量 5.10.1工作频段 用频率计对中央站的未调制发射载波的工作频率进行测量 5.10.2系统G/r”值 系统G/T'值的测量按GB/T15296一94中8.4的方法进行 5.10.3发射功率稳定度 发射功率稳定度的测量按GB/T15296-94中8.1.5的方法进行 5.10.4发射载波频率容差 发射载波频率容差的测量按GB/T15296-94中8.1.4的方法进行 5.10.5辐射限制 辐射限制的测量按GB/T15869一1995中5.12.5的方法进行 5.10.6发射幅频特性 发射幅频特性的测量按GB/T15296一94中8.1.3的方法进行 5.10.7接收幅频特性 接收幅频特性测量按GB/T15296一94中8.2.1的方法进行 55 10.8误码特性 5.10.8.1测量仪器 频谱分析仪、规程分析仪或误码测试仪、4/6GH模拟转发器、中频噪声源 5.10.8.2测量步骤 a按图2连接好被测设备和仪器; b网络管理系统在被测信道与另一已测/待测信道间建立比特同步透明信道,将被测信道数据接 口收/发线自环连接,已测信道/待测信道接规程分析仪或误码测试仪; 15
GB/T16952-一1997 口 8 R 再 似季 碰 系 回 母如旋熟 长骤中旅眯 1e 光 光 附 牌 E 联 长 证太 饼 云 尔 新派举 踪 踪 甜 益 装 装 * e l6
cB/T16952一1997 检验规则 6.1检验分类 本标准规定的检验分为 a定型检验 b交收检验; c例行检验 6.2定型检验 产品设计定型、生产定型及转产试制定型时应进行定型检验 6.2.1样品数量 定型检验的样品数量一般为12台(套). 6.2.2检验项目 定型检验项目如表4所示 6.2.3合格判定 所有检验项目检验合格判为定型检验合格若有任一项目检验不合格,应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后,可重新检验,若重新检验仍不合格,则判为定型检验不合格 表4 例行检验 要求的章条号试验方法章条号 序号 项 目 定型检验 交收检验 4.1.2 5.2 结构与尺寸 4.1.3 表面状况及颜色 5.3 4.1.4 5.4 外观质量 4.2 5.5 安全 4.3.1 5.6.1 低温 4.3.1 5.6.2 高温 4.3.4 5.6.3 撮动 4.3.5 5.6.4 运输 4.4 5.7 电源适应性 10 电磁兼容性 4.5 5.8 11 中央站可用性 4.6 5.9 12 工作频段 4.7.1 5.10.1 13 4.7.2 5.10.2 接收系统G/T值 4.7.3 发射功率稳定度 5.10.3 4 15 发射载波频率容差 4.7.4 5.10.4 辐射限制 4.7.5 16 5.10.5 17 发射幅频特性 4.7.6 5.10.6 18 接收幅频特性 4.7.7 5.10.7 误码特性 4 .10.4.10 5.10.8 19 天线增益 4.8.3 5.1l.l 20 4.8.4 天线方向图 5.ll.2 极化轴比和、 4.8.6 22 5.1l.3 极化隔离度 23 天线噪声温度 4.8.7 5.1l.4 1g
GB/T16952一1997 表4(完 目 项 定型检验 交收检验 例行检验 要求的章条号试验方法章条号 序号 馈源损耗 4.8.8 5.I1,5 24 11.6 愤深电压驻波比 4.8.9 25 11.7 1.8.10 5. o 26 隔离度 !1.8 天线指向 12 5. 4.8. 27 .8.13 ll.9 跟踪方式及能力 28 C 5. 4.8.12 b.11.1o 29 天线运动范围 5 30 高功率大器 ;.9.l 12 1.9.? 5I3 3 低嗓声放大器 l.9.3 5.14 32 上/下变频器 5.l4.2 帮位噪声 .9.3.lp 4.10.1 5.15 33 中颗公用单元 入、输出 .10.1.2 15. 5. 34 回波损耗 4.I0.1.3 35 编入、输出电平 5.l5.2 o 4.i0.1,4 5.5.3 36 振/频率特性 2 [4.10. TM/TDMA 37 t.I0.3 5.160 调制解调器 .10.4 4.10.2 4.10.3 5.1l7 数据基带 38 10. 39 网络监控管理 5.l8 注 表中符号“"为必做项目 表中符号“"为选做项目 丧中符号“"为不做项目 6.3交收检验 交收检验由工厂质检部门进行,必要时晴用户代表参加 6.3.1检验项目 交收检验项目如表4所示 6.3.2抽样 当提交的产品小于20套时,采用全数检验,各类不合格品分类及不合格品率由产品标准规定 6.3.3合格判定 根据检验结果,若发现的不合格品数小或等于合格判定数,则判为交收检验合格,若发现的不合 格品数大于合格判定数,则判为交收检验不合格 对于不合格的批,生产方应查明原因并采取纠正措胞,可重新检验,重新检验合格,则仍判交收检验 合格,否则,判交收检验不合格 6.3.4祥品处理 交收检验合格批中有缺陷的产品,生产为应负责修夏并经检验合格后,可按正品交付 6.4例行检验 新产品的首批产品,批址生产时每投产批的首次提交批.应进行例行检验但每年不得少F1次 20
cBT16952-1997 6.4.1检验项目 例行检验项目如表4所示 6.4.2抽样 例行检验样品应从交收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样品数量由产品标准规定 6.4.3合格判定 若所有检验项目符合产品标准规定,则判为例行检验合格,否则判例行检验不合格 若例行检验不合格,应停止产品的交收,在查明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后,将样品数量加倍,可重新检 验.若重新检验合格,则仍判例行检验合格 6.4.4样品处理 经过例行检验的样品,生产方应对发现的或潜在的损伤进行修复,并经检验合格后,可按正品交付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标志 7.1.1产品上应有生产厂名称,商标和型号 7.1.2产品包装箱上应有下列标志 a)生产厂的名称,厂址; 产品的名称,商标和型号; b 年 c 出厂日期 日(或编号或生产批号); d 质量(含包装)kE" e包装箱尺寸;lxb×h, ,mm n防潮,向上、小心轻放,堆码层数等储运标志和字样,其标志应符合GB191的有关规定 7.2包装 7.21产品应有牢固的包装,并有防振、,防潮猎施.产品包装应符合GB3873的规定 7.2.2经交收检验合格的产品连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附件等按设计文件的规定分别包装 7.3运输 包装完好的产品可用正常的陆、海、空任一种交通工具运输,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雨雪直接淋袭或烈 日暴晒 7.4贮存 包装完好的产品应贮存在温度为一15c一45C相对湿度不大于80%,周围没有酸性或其他有害气 体的库房中贮存期不超过一年,否则,出厂前应再次进行交收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室内单元测量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室内单元测量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室内单元测量的编号:GB/T11298.4-1997。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室内单元测量共有18页,发布于1998-05-011998-05-01实施,代替GB/T11298.4-1989
食用螺旋藻粉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食用螺旋藻粉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食用螺旋藻粉的编号:GB/T16919-1997。食用螺旋藻粉共有6页,发布于1998-01-011998-01-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