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6282-2021

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

Measuringmethodsofheatbalanceofcementrotarykil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的编号:GB/T26282-2021。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共有25页,发布于2022-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Q92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91.100.10
  • 实施日期2022-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5页
  • 文件大小1.33M

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


国家标准 GB/T26282一2021 代替GB/T26282一2010 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 Measuringmethodsofheatbalaneeofcementrotarykilnm 2021-12-31发布 2022-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警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6282一2021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测定项目与仪器 测定前的准备及要求 测定位置与测定内容 测定方法 7.1物料量的测定 物料成分及燃料发热量的测定 7.2 物料温度的测定 7.3 7.4气体温度的测定 .5气体压力的测定 . 气体成分的测定 7.7气体含湿量的测定 气体流量的测定 7.8 气体含尘浓度的测定 7.9 7.1o表面散热量的测定 附录A资料性常用热电偶的允许差等级及抽气热电偶温度校正 10 附录B(规范性)窑的主要设备情况及热平衡参数测定结果记录表 附录c(规范性)燃料的发热量计算方法和成分基准换算 18 附录D(规范性)表面散热系数的修正方法 20
GB/T26282一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6282一2010《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与GB/T26282一2010相比,除结 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部分测定仪器要求,将“倾斜式微压计精度等级应不低于2%”改为“倾斜式微压计精度 等级应不低于1.5”(见4.2,2010年版的8.3); b 增加了二次空气和三次空气的含尘浓度测定项目见6.1); 更改了煤的发热量测定和计算要求,取消了“无法直接测定燃料发热量时,可根据元素分析或 工业分析结果计算发热量”,将固体燃料中的碳、氢、氮改为“按GB/T476,GB/T19227或 GB/T30733规定的方法分析”见7.2.2.2,2010年版的5.3.2.2,5.3.3.3); 删除了用水量的测定(见2010年版的第14章) d 删除了附录A中烟煤,无烟煤和褐煤低位发热量的计算公式(见200年版的附录A,A.2.2.1l A.2.2.2、A.2.2.3、A.2.3.l1、A.2.3.2 请让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华润涧 水泥技术研发(广西)有限公司、郑州市建文特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建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北京 工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志辉、狄东仁,李波、王肇嘉、于毅、刘旭月、张世杰、陶从喜、陈悦,刘小芬、 崔素萍、郝利炜、曾荣,梁乾,刘瑞芝,王亚丽、邸贺敏、王雅明 本文件于2010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26282一2021 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产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各类型回转窑热平衡参数测定前的准备及要求,物料量、物料 成分及燃料发热量、物料温度,设备表面散热量、气体的温度、压力、流量,成分,含湿量、含尘浓度等参数 的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生产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各类型水泥回转窑热平衡参数的测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76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GB/T211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212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213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214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达 GB/T260石油产品水含量的测定蒸圜法 GB/T384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法 GB/T388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氧弹法 GB 76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 GB/T508石油产品灰分测定法 1574煤灰成分分析方法 GB 1598铂10-铂热电偶丝,铂佬13-铂热电偶丝、铂佬30-铂姥6热电偶丝 GB 2614镍铬-镍硅热电偶丝 GB GB/T2903铜-铜镍(康铜)热电偶丝 GB/T13610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 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16780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T 6839.1热电偶第1部分;电动势规范和允差 GB/T17144石油产品残炭测定方法(微量法 17674原油中氮含量的测定舟进样化学发光法 GB 煤中氮的测定方法 GB 19227 建筑材料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24851 GB/T26281 水泥回转窑热平衡,热效率,综合能耗计算方法 GB/T30733煤中碳氢氮的测定仪器法 GB/T33652一2017水泥制造能耗测试技术规程
GB/T26282一2021 术语和定义 GB16780,GB/T2628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测定项目与仪器 4.1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项目与仪器见表1 测定项目与仪器 表1 序号 测定项目 测定仪器 物料量 计量设备单独计量,符合GB/T24851的规定 物料温度 玻璃温度计,光学高温计,红外测温仪,数字温度计 气体温度 玻璃温度计,数字温度计 气体压力 U型管压力计、倾斜式微压计、数字压力计 气体成分 取气管、气体采样仪、奥氏气体分析仪、便携式气体分析仪 气体流量 标准型皮托管或S型皮托管、倾斜式微压计、U型管压力计或数字压力计 气体含尘浓度 烟尘浓度测定仪、烟气测定仪 玻璃温度计,热球式电风速计,轮式,转杯式风速计,热流计,红外测温仪,表面 表面散热量 热电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 4.2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采用的仪器及其技术要求见表2 表2测定仪器的技术要求 序号 仪器名称 用途 技术要求 玻璃温度计 物料温度、气体温度最小分度值1c,最大允许误差士1.5" 光学高温计 物料温度 准确度等级不低于2.5 红外测温仪 物料和物体表面温度准确度等级不低于2 数字温度计 物料温度、气体温度准确度等级不低于2.5 符合GB/T2614.GB/T1598和GB/2903规定;热电偶的允差符 铠装热电偶 物料温度、气体温度 合GB/T16839.1的规定 常用热电偶适用的温度测量范围参见附 录A U型管压力计 气体压力 最小分度值不大于10Pa 倾斜式微压计 气体压力 最小分度值不大于2Pa,准确度等级不低于1.5 数字压力计 气体压力 准确度等级不低于1 取气管 气体成分与压力 耐热不锈钢管或石英管,窑尾烟室测定应采用石英管 气体采样仪 气体成分 抽气流量大于1.5L/nmin 10 气体成分 奥氏气体分析仪 可测定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玻璃活塞及接口等处气密性良好
GB/T26282一2021 表2测定仪器的技术要求(续 序号 仪器名称 用途 技术要求 可测定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测定氮氧化物成分时,宜采用根 便携式气体 据定电位电解法或非分散红外法原理进行测试的便携式气体分析 12 气体成分 分析仪 仪 测定二氧化硫成分时,宜采用根据电导率法、定电位电解法和 非分散红外法原理进行测试的便携式气体分析仪 标准型皮托管或 气体流量 符合GB/T16157的规定 13 s型皮托管 14 大气压力计 大气压力 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1kPa 热球式电风速计 环境风逃 精度等级不低于5% 15 16 叶轮式风速计 环境风速 精度等级不低于3% 1 转杯式风速计 环境风速 精度应不大于0.3m/s 烟气测定仪 符合GB/T16157的规定 18 气体成分 19 烟尘浓度测定仪 气体含尘浓度 符合GB/T16157的规定 准确度不大于土5% 20 热流计 散热量 21 表面热电偶温度计 表面温度 示值误差不大于3C 22 精度等级不低于2.5% 辐射温度计 表面温度 测定前的准备及要求 S 5.1生产企业应按GB/T33652-2017的要求落实测试条件,制订测定方案 5.2各类计量设备应符合GB/T24851的规定,并进行检定或校准 5.3根据测定要求开孔测孔大小应保证采样设备能正常使用 同时应重视安全防护,配备劳动保护 用品 5.4按附录B准备测定项目数据记录表 5.5测定应在窑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下进行 项目检测应在保证测定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条件下 进行 测定位置与测定内容 6.1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位置与测定内容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测定位置与测定内容 物料 燃料 气体 物料气体气体气体 气体气体含 序号 测定位置 物料量 发热量温度 成分含湿量流量尘浓度 成分 温度 压力 预热器出口 预热器生料人口 生料带人空气设备管道 其他物料人口
GB/T26282一2021 表3测定位置与测定内容(续 物料燃料物料气体气体气体气体气体气体含 序号 测定位置 物料量 成分 发热量温度 温度 压力 成分含湿量流量尘浓度 各级预热器进口 各级预热器出口 分解炉出口 分解炉一次空气管道 分解炉燃料人口 10 烟室 回转窑燃料人口 回转窑出口 13 回转窑一次空气管道 14 三次空气管道 15 冷却机排出空气管道 16 冷却机余热利用管道 17 煤磨抽热风管道 冷却机鼓风机管道 18 冷却机出口 19 收尘器进口 20 21 收尘器出口 22 收尘器收灰出料口 23 增湿塔进口 24 增湿塔出口 25 增湿塔收灰出料口 窑头排风机进出口管道 26 27 窑尾排风机进出口管道 6.2测定内容中表面散热量应包括GB/T26281系统热平衡范围内的所有热工设备,含冷却机、窑、分 解炉,预热器、三次风管及其彼此之间连接的管道的表面散热量 6.3测定内容中气体成分检测包括但不限于窑尾烟室烟气,预热器和分解炉出口气体,增湿塔及收尘 器的进、出口废气的气体成分,主要项目有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当采用其他 气体(如富氧气体)作为助燃气体时,应测量或计算相应的气体成分 测定方法 7.1物料量的测定 7.1.1对熟料、生料、燃料、窑灰、增湿塔和收尘器收灰,宜分别安装计量设备单独计量,未安装计量设 备的可进行定时检测或连续称量,需至少抽测三次以上,按其平均值计算物料质量
GB/T26282一2021 7.1.2熟料产量无法通过实物计量时,应按照GB/T336522017附录C计算生熟料折合系数 7.1.3预热器飞灰量根据气体含尘浓度测定结果按公式(1)进行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 Mh=V×Km 式中: Mm -预热器出口的飞灰量,单位为千克每小时(kg/h); 预热器出口的废气体积',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V K -预热器出口废气的含尘浓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7.2物料成分及燃料发热量的测定 7.2.1熟料、生料、窑灰、煤灰和飞灰成分 熟料、生料,窑灰,煤灰和飞灰中的烧失量,sio.、ALO.,FeO..CaO,MgO.K.O,Na.O,.sC..C 和fCaO,按GB/T176、GB/T1574规定的方法分析 7.2.2燃料 .2.2.1燃料成分应注明相应基准,各基准之间的换算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固体燃料;按GB/T212规定的方法分析,其项目有水分(Ma)、灰分(Va)挥发分(Am)固 7.2.2.2 定碳(FCa) 固体燃料中的碳、氢、氮按GB/T476,GB/T19227或GB/T30733规定的方法分析;硫按 GB/T214规定的方法分析;全水分按GB/T211规定的方法分析 7.2.2.3液体燃料;全水分按GB/260规定的方法分析;灰分按GB/T508规定的方法分析;残碳含 量按GB/T17144规定的方法分析;硫含量按GB/T388规定的方法分析;氮含量按GB/T17674规定 的方法分析 7.2.2.4气体燃料:CO,H,CH,、HS,O,Ng,CO,sO.,H.O按GB/T13610规定的方法分析 7.2.3燃料发热量 7.2.3.1固体燃料发热量按GB/T213规定的方法测定 7.2.3.2液体燃料发热量按GB/T384规定的方法测定 7.3物料温度的测定 生料,燃料,窑灰.收尘回灰的温度,可用玻聘温度计测定 7.3.1 含尘飞灰的温度可按测点气体温度计算 7.3.2 7.3.3出窑熟料温度,可用光学高温计、红外测温仪、铂姥-铂铠装热电偶或铂姥30-铂佬6铠装热电偶 测定 7.3.4用玻璃温度计和数字温度计测量时,应将其感温部分插人被测物料或介质中,深度不应小于 50mm;用光学高温计时,辐射体与高温计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0.7m并不大于3.0m;光学高温计的 物镜,应不受其他光源的影响;避免中间介质如测量孔的玻璃、粉尘,煤粒、烟粒等)对其计量性能的 影响 7.3.5出冷却机熟料温度,用水量热法测定 方法如下;用一只带盖密封保温容器,称取不少于20kg 的冷水,用玻璃温度计测定容器内冷水的温度,从冷却机出口取出不应少于10kg具有代表性的熟料 迅速倒人容器内并盖严 称量后计算出倒人容器内熟料的质量,并用玻璃温度计测出冷水和熟料混合 后的热水温度,根据熟料和水的质量、温度和比热,出冷却机熟料的温度按公式(2)进行计算 重复测量 3次以上,以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精确至0.1C 1 本文件不加说明时,气体体积均指温度为0'C,压力为101325Pa时的体积
GB/T26282一2021 Ms(G贴一ts)×Cw十M×C起×ts th= M又C 式中 -出冷却机熟料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M 冷水质量,单位为千克(kg). 热水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Rs 冷水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LIs Cw 水的比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J/(kgC)] M 熟料质量,单位为千克(kg); C 熟料在t时的比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lkJ/(kgC]; 熟料在ts时的比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J/kg] C 7.4气体温度的测定 7.4.1气体温度低于500C时,可用玻璃温度计或数字温度计测定 .4.2对高温气体的测定采用数字温度计,受热辐射影响较大的气体温度测定宜采用抽气热电偶 7 .4.3热电偶的感温元件应插人流动气流中间,并有足够的深度 7.4.4抽气热电偶使用前应做抽气速度空白试验 使用时应按照附录D对所测的温度进行校正 7.5气体压力的测定 气体压力测定时测压管应与气流方向保持垂直,并避开涡流和漏风的影响 7.6气体成分的测定 7.6.1测定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采用奥氏气体分析仪或其他等效仪器 对测试的结果有异议时, 以奥氏气体分析仪的分析结果为准 7.6.2测定氮氧化物成分时,宜采用根据定电位电解法或非分散红外法原理进行测试的便携式气体分 析仪 对测试的结果有异议时,以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结果为准 7.6.3测定二氧化硫成分时,宜采用根据电导率法,定电位电解法和非分散红外法原理进行测试的便 携式气体分析仪 对测试的结果有异议时,以定电位电解法的分析结果为准 7.7气体含湿量的测定 根据管道内气体含湿量的不同,可以采用干湿球法、冷凝法或重量法中的一种进行测定 具体测定 方法按GB/T16157进行 7.8气体流量的测定 7.8.1气体流量的测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气体管道上的测孔,应避免选在靠弯曲、变形和有闸门的地方,避开涡流和漏风的影响; a b测孔位置的选择原则测孔上游直线管道长大于6D,测孔下游直线管道长大于3D(D为管道 直径. 7.8.2流量测定应采用标准型皮托管或s型皮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U型管压力计或数字压力计组合 测定气体管道横断面的气流平均速度,然后,根据测点处管道断面面积计算气体流量 7.8.3测量管道内气体平均流速时,应按不同管道断面形状和流动状态确定测点位置和测点数 圆形管道 a 将管道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同心环,各测点选在各环等面积中心线与呈垂直相交的两条直径线
GB/T26282一2021 的交点上 直径小于0.3m,流速分布比较均匀、对称并符合7.8.1要求的小圆形管道,可取管道中心作 为测点 不同直径的圆形管道的等面积环数、测量直径数及测点数见表4,一般一根管道上测点不超过 20个 测点距管道内壁距离见表5 表4圆形管道分环及测点数的确定 管道直径 等面积环数 测点直径数 测点数 m 0.3 0.3~0.6 28 l2 0.6~1l.0 2~3 4~12 1.02.0 1一2 616 3~4 45 12 2.04.0 820 4.0 l020 表5测点与管道内壁距离管道直径的分数 数 环 测点号 0.146 0.067 0.044 0.033 0.026 0.854 0.250 0.146 0.105 0.082 0.75o 0.296 0.194 0.146 0.933 0.704 0.323 0.226 0.854 0.677 0.342 0,956 0.806 0.658 0.895 0,774 0.967 0.854 0.918 0.974 l0 b 矩形管道 将管道断面分成适当数量面积相等的小矩形,各小矩形的中心为测点 小矩形的数量按表6规定 选取 一般一根管道上测点数不超过20个 管道断面面积小于0.1m',流速分布比较均匀、对称并符合7.8.1要求的小矩形管道,可取管道中 心作为测点 用标准型皮托管或S型皮托管测定气流速度时,应使标准型皮托管或S型皮托管的测量部分与管 道中气体流向平行,最大允许偏差角不应大于10 管道内被测气流迷度应在5.0m/八一50.0m/ 之间
GB/T26282一2021 表6矩形管道小矩形划分及测点数的确定 管道面积 等面积小矩形长边长度 测点总数 m m <0.32 0.1 0,10.5 <0.35 14 0.5~1.0 <0.50 46 1.04.0 <0.67 6~9 4.09.0 <0.75 9~16 9.0 20 1.0 7.8.4人窑二次空气及系统漏人空气宜参照GB/T26281计算 7.8.5用管道气体平均速度计算气体流量,按公式(3)和公式(4)进行计算 V=3600×F×o月=3600×F×K × 式中 工作状态下气体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F -管道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管道断面气流平均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w K 皮托管的系数; 管道断面上动压平均值,单位为帕(Pa). Pp -被测气体工作状态下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土 /P 十十、AP /公P可 式中 P、AP、、P 分别为管道断面上各测点的动压值,单位为帕(Pa); -测点数量 当系统漏人空气量无法测定,可以通过气体成分平衡计算, 7.9 气体含尘浓度的测定 7.9.1将烟尘采样管从采样孔插人管道中,使采样嘴置于测点上,正对气流,按颗粒物等速采样原理, 即采样嘴的抽气速度与测点处气流速度相等,抽取一定量的含尘气体,根据采样管滤筒内收集到的颗粒 物质量和抽取的气体量计算气体的含尘浓度 7.9.2含尘浓度的测定应符合如下要求 测量仪器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应密闭,防止漏气,正式测定前应做抽气空白试验,检查有无漏气 a b 含尘浓度的测孔应选择在气流稳定的部位,尽量避免涡流影响(见7.8.1),测孔尽可能开在垂 直管道上; 取样嘴应放在平均风速点的位置上,并要与气流方向相对; c 测定中要保持等速采样,即保证取样管与气流管道中的流速相等; d 回转窑废气是高温气体,露点温度高,取样管应采取保温措施或采用管道内滤尘法),以防止 e 水汽冷凝; 在不稳定气流中测定含尘浓度时,测量系统中需串联一个容积式流量计,累计气体流量
GB/T26282一2021 7.10表面散热量的测定 7.10.1用玻璃温度计测定环境空气温度 7.10.2用热球式电风速计,叶轮式或转杯式风速计测定环境风速并确定空气冲击角 7.10.3用热流计测出各热设备的表面散热量 7.10.4 无热流计时,用红外测温仪、表面热电偶温度计等测定热设备的表面温度,计算散热量 测定 方法如下 将各种需要测定的热设备,按其本身的结构特点和表面温度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区域,计算出每 -区域表面积的大小;分别在每一区域里测出若干点的表面温度,同时测出周围环境温度、环境风速和 空气冲击角;根据测定结果在相应表中查出散热系数,每一区域的表面散热量按公式(5)进行计算 5 一)XF Qw=aw(G B 式中: Q9 各区域表面散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小时(k/h); a -表面散热系数,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摄氏度[k/(m=h C)]它与温差(tB一t)和 环境风速及空气冲击角有关(见附录D) -被测某区域的表面温度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 tB -环境空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 F -各区域的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7.10.5热设备的表面散热量等于各区域散表面热量之和,按公式(6)进行计算 习Q9 式中 设备表面散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小时(kJ/h). Q
GB:/T26282一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常用热电偶的允许差等级及抽气热电偶温度校正 常用热电偶适用的温度测量范围,见表A.1 A.1 表A.1常用热电偶适用的温度测量范围 单位为摄氏度 推荐使用的最高测温范围 热电偶类型 分度号 测温范围 短期 长期 铜-康铜 -200350 350 400 800 镍铬-硅 -2001300 1300 铂姥30-铂佬6 01800 1700 1800 铂铭-铂 R和S 0~1700 1300 1700 A.2使用抽气热电偶应根据隔热罩的层数及抽气速度,对所测温度进行校正.校正值见表A.2 表A.2抽气热电偶温度校正 测量温度 最低抽气速度 最低速度时校正值 档板层数 m/s 400 -层 40 十10~15 十17一25 一层 500 60 600 十25~36 一层 80 40 600 十1015 二层 700 60 十1015 二层 800 二层 70 十1025 十30~46 900 二层 80 二层 100 十5070 l000 10
GB/T26282一2021 录 附 B 规范性 窑的主要设备情况及热平衡参数测定结果记录表 窑的主要设备情况及热平衡参数测定结果记录见表B.1一表B.8. 表B.1主要设备情况 工厂名称 工厂厂址 窑的编号 烧成方法 单位 规格参数 备注 名 规格 m 筒体内容积 m” 平均有效直径 m 回 有效长度 m 有效内表面积 m" 转 有效内容积 m % 斜度 窑 窑速 r/min 电机型号 电机功率 kw 型式 分解炉 规格 m 型式 C1 m C2 m C3 C4 m 器 格 C5 C6 m 型号 规格 I 型号 发电 规格 m 机组 能力 kw 11
GB/T26282一2021 表B.1主要设备情况(续 名 称 单位 规格参数 备注 型式 燃 窑头 规格 mmm 烧 喷 型式 分解炉 嘴 规格 mmm 型号 P 风压 窑头 铭牌风量 m*/min kW 电机功率 型号 机 风压 P: 窑尾 铭牌风量 m/min 电机功率 kw 型号 t/h 能力 型号 窑 罗 铭牌风量 m/min 风压 kPa 喂 机 电机功率 kw 煤 型号 能力 t/h 型号 罗 铭牌风量 m*/min 炉 kP 风压 机 kw 电机功率 型号 喂料 斗式 能力 t/hh 设备 提升机 输送高度 m 规格 mm 增湿塔 工况处理风量 m'/h 型式 收 窑尾 m'/h 工况处理风量 型式 冷却机 备 m/h 工况处理风量 12
GB/T26282一2021 表B.1主要设备情况(续 单位 规格参数 称 备注 型式 型号 饱床面积 m3” 型号 风压 铭牌风量 mm/min 电机功率 kW 型号 P. 风压 铭牌风量 m'/h kW 电机功率 型号 风 风压 Pa 铭牌风量 m》/h 电机功率 kw 型号 风压 Pa 铭牌风量 m/h 电机功率 kW 型号 P 风压 铭牌风量 m/h 电机功率 kw 型号 风压 P 铭牌风量 m/h 电机功率 W 型号 风压 Pa 铭牌风量 m'/h kw 电机功率 型号 风 Pa 风压 机 m/h 铭牌风量 电机功率 kw 13
GB/T26282一2021 表B.1主要设备情况(续 名 称 单位 规格参数 备注 型号 却 风压 Pa rm/h 铭牌风量 c 介质温度 电机功率 kw 型号 风压 Pa 铭牌风量 m'/h 介质温度 kw 电机功率 型号 风压 Pa 铭牌风量 m'/h 介质温度 kw 电机功率 14
GB/T26282一2021 表B.2热平衡参数测定记录 年 测定时间 o 测定人员 大气压力 气温 风速 空气湿度 Pa m/s 天气情况 测定项目 单位 测定数据 备 注 产量 kg/h t/d 熟 窑出口 料 温度 冷却机出口 喂料量 kg/h 折合比 % 水分 窑 温度 可燃物质的含量 kg/kg 增湿塔收回窑灰量 kg/h 收尘器收回窑灰量 kg/h 窑 灰量 kg/h 人窑 灰 温度 回灰 % 水分 kg/h 窑头 喂料量 分解炉 kg/h 合计 kg/h 窑用 窑 燃 度 炉用 料 % 煤灰掺人率 种类 产地 15
GB/T26282一2021 表B.3气体体积与含尘量测定结果 风量 飞灰 含尘 飞灰 温度 压力 飞灰量 测定项目 浓度 烧失量备注 工况 水分 标况 P kg/h kg/m % m'/h m'/h 送煤风 窑 净风 -次空气 送煤风 人分解炉 净风 生料带人空气 风机1 风机2 风机3 机 风机4 风机5 机 风机6 鼓 风机" 人 风机8 风机9 风机 总空气量 预热器出口烟气 人窑二次空气 冷却机排风(或余热利用风 煤磨抽冷却机热风 人分解炉三次空气 表B.4化学分析结果 烧失量SiOAl.O.Fe.OCaOMg(OK.oNa.,oSO Cl 总和fCa(O SM 项目 KH IM % % % % % % % 熟料 生料 窑灰 煤灰 飞灰 l6
GB/T26282一2021 表B.5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分析结果 元素分析 工业分析 低位热值 低位热值 水分 燃料种类 H N V FC Qtad Ql,t M. S O 焦渣特性 kJ/kg k/kg % "% 9 固体燃料 可燃物质 液体燃料 表B.6气体燃料分析结果 低位热值Q.. co/% N:/% o./%cH./%so./%Hs/% 燃料种类 w/% H/% CO/% 划/Akg 气体燃料 表B.7气体成分与含湿量测定结果 气体成分 含湿量 % 测 点 过剩空气系数a % CO CO SO. NO 窑尾烟室 分解炉出口 预热器出口 增湿塔进口 增湿塔出口 收尘器进口 收尘器出口 表B.8表面散热测定结果 每小时散热量 每千克熟料散热量 测定项目 kJ/h k/kg 回转窑 预热器 分解炉 三次风管 冷却机 合计 17
GB:/T26282一2021 录 附 C 规范性) 燃料的发热量计算方法和成分基准换算 C.1燃料发热量的计算 C.1.1氧弹量热法测定和计算固体燃料发热量 按GB/T213规定的方法进行 C.1.2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根据煤的空气干燥基低位发热量按照公式(C.1)计算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00一M (Q十23M 一23M Q C.1 net新" 00一M 式中 Q 收到基煤样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 net,r -空气干燥基煤样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Qm.md 空气干燥基煤样水分,%; Ma M 收到基煤样水分,% C.1.3液体和气体燃料发热量 根据元素分析(或成分分析)结果按公式(c.2)和(C.3)计算液体和气体燃料发热量 液体燃料: Q=339C十1030H一109(O一S.)-25M C.2 式中 C、H,O、S 分别为液体燃料中碳、氢、氧、全硫的质量分数,% 气体燃料: Q=126.3CO十107.9H十358.0CH十590.5CH十231.3HS C.3 式中 CO,H、CH,CH、HS -分别为气体燃料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C.2燃料成分基准之间的换算 燃料成分应有明确的基准,对固体及液体燃料有收到基"ar”,空气干燥基“ad”,干燥基“d",干燥无 灰基“daf”,将角标写在主题符号的右下角 各基准之间的换算关系见表C.1低位发热量的换算除外) 18
GB/T26282一2021 表c.1各基准之间的换算系数 换算的燃料成分 已知的 燃料成分 空气干燥基(ad) 干燥基(d 干燥无灰基(daf) 收到基(ar) 100 100 100一M 收到基(ar) 100一M T00一M 100一M Aae 空气干燥基 100一M 100 100 100 M 100一Ma 100一Ma ad) AM 100一M 100一M 00 干燥基(d)y 00一M 100 l00 干燥无灰基 100一M一Am 00一M 00一Ad 100 100 T00 daf) 19
GB:/T26282一2021 附录 D 规范性 表面散热系数的修正方法 D.1表面散热系数说明 计算回转窑、单筒冷却机等转动设备的表面散热时,查表D.1中的数值,并对空气冲击角的影响加 以校正;计算预热器、分解炉等不转动设备的表面散热时,查表D.2中的数值 表D.1不同温差与不同风速的散热系数a 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摄氏度 风速 温差公 m/s 0,24 0,48 0,69 0.90 1.20 1.50 1.75 2,0 40 45,16 50.60 56,03 61.47 66.92 75.69 84.47 93.25 102.03 50 47.67 53.l1 58.54 63.98 69.42 78.61 87.40 96.18 104.54 60 50.18 56.03 61.47 66,.91 71.92 81.42 89,90 98.69 107.47 70 52.69 58.54 64.40 69.83 74.85 84.05 92.83 101.61 110.39 80 66.91 86,56 54.78 61.05 72.34 77.36 95,34 104.12 112,90 90 57.29 63.56 69.42 74.85 79.87 89.07 97.85 106.63 115.83 00 59.80 66,07 72.34 77.78 82.8o 92.00 100.78 109,56 118,34 110o 62.31 68.58 74.85 80.29 85.31 94.50 103.29 112.07 120.85 120 64.82 71.09 77.36 82.80 88.23 97.43 106.21 114.99 123.30 67.32 109.14 130 74.01 80,29 85.72 90,74 99,94 117.50 124.19 140 70.25 76.52 82.80 88.23 93.25 02.45 111.23 120.01 124.61 150 72.34 79,03 85.72 91.16 96,18 05.38 114.58 120,85 125,45 160 74.85 81.54 88.23 93.67 99.10 108.30 115.83 121.27 125.87 170 76.94 84.05 91.16 96.60 1o1.61 110.81 116.25 121.69 126.28 180 79,45 86.56 93,67 99.10 04.54 111.23 116.67 122.10 126,70 190 82.00 89.07 96.18 101.61 106.63 112.07 117.09 122.52 127.12 200 84.47 99,10 104.12 07.05 92.00 112.90 117.92 122.94 127.54 210 86.98 94.50 101.61 104.54 107.89 113.32 118.34 123.36 127.90 22o 89,49 105.38 08.72 114.16 118.76 97.01 102.03 123,78 128,30 230 92.00 97.85 102.49 105.79 09.14 114.58 119.18 124.19 128.79 240 94.50 98.69 102.87 106.21 109.56 114.99 119.59 124.61 129.63 25o 96,.88 99.53 103.31 106.62 09.98 15.4l 120.01 125.03 130,08 260 99.34 100.37 103.73 107.04 110.40 115.82 120.42 125.44 130.64 270 101.21 107.45 110.82 120.84 101.80 104.16 116.24 125,86 131.21 28o 104.26 102.05 104.58 107.87 111.24 116.65 121.25 126.27 131.78 290 06.73 102.89 105.01 108.28 111.66 117.07 121.67 126.69 132.35 300 109.19 103.73 105.43 108.70 112.08 117.48 122.08 127.11 132.92 20
GB/T26282一2021 表D.2不同温差与不同风速的散热系数a 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摄氏度 风速 温差r m/s 2.0 4.0 6.0 8.0 40 35.13 75.27 96.18 13.74 129.67 50 37.63 78.20 99.10 16.67 132.98 60 40.14 81.12 102.03 l19.18 135.48 70 42.65 83.63 104.96 22.52 138.83 142.17 80 45.16 86.1l4 108.30 25.45 90 47.67 128.79 89,49 1l1.23 145.10 50.18 92.00 114.58 132.1l4 148.03 100 1l0 52.69 94.92 117.92 135.07 151.79 55.20 120 97.85 120.85 138.41 155.14 130 57.71 100.78 124.19 141.34 158.06 140 60.22 103.70 127.12 144.68 160.99 150 62.72 105.79 130.47 l48.03 164.76 65.23 160 109.56 133.81 67.74 112.49 136.74 17o 18o 70.25 115.41 140.08 190 72.76 117.92 143.01 200 75.27 120.85 146.36 210 77.78 220 80.29 230 82.80 85.31 240 250 87.81 D.2冲击角的校正方法 计算表面散热,当考虑空气冲击角对单窑散热系数的影响时,应采用冲击角的校正系数 冲击角校正系数按公式(D.1)进行计算 (D.1 ag 式中 冲击角的校正系数; 冲击角为少时的散热系数,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摄氏度[kJ/m' h C] a 冲击角为90'时的散热系数,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摄氏度[k/(m h,)] Q90 21
GB/T26282一202 根据试验测定结果,冲击角(内)与校正系数(e,)的关系见表D.3 表D.3冲击角与校正系数的关系 5 0飞 10C 20 25 30 35C 45C 50C 55C一90 0.80 0.83 0.86 0.96 0.97 0.98 1.,00 0.75 0.90 0,93 故考虑冲击角时,单窑散热系数按公式(D.2)进行计算 .(D.2 a=a×E, 式中 -单窑的散热系数,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摄氏度[k/m'h C] D.3多窑并列时散热系数计算 多筒冷却机与窑体散热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作为多窑并列的一个特例对待,而多窑并列时的散热系 数是单窑的0.8倍 多窑并列时散热系数按公式(D.3)进行计算 =0.8×a D.3 式中 -冲击角为时的散热系数,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摄氏度[k/mhC] 故多筒冷却机的散热计算,可按单窑计算后,乘上校正值0.8 22

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GB/T26282-2021

水泥生产过程中,回转窑是一个重要的设备。回转窑的工作原理是将原料通过回转的方式进行加热,使其逐渐煅烧成水泥熟料。但是,在使用回转窑生产水泥时,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窑内温度、物质的分布状态等都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对回转窑进行热平衡测定。

热平衡测定方法是指通过对回转窑内各部位的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测试,以确定回转窑的热平衡状态,进而保证水泥生产过程的稳定和高效。

目前,国家已经发布了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GB/T26282-2021标准,该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回转窑内各部位的温度、压力测试方法;
  • 回转窑热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和标准值;
  • 测试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等。

根据GB/T26282-2021标准规定,进行热平衡测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测试前需要对测试仪器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准确并可靠;
  2. 测试时需注意安全,避免人员和设备发生意外;
  3. 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记录数据,以便后续分析和处理;
  4. 测试结果应与GB/T26282-2021标准中规定的热平衡状态标准值进行比对,以确定回转窑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总之,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GB/T26282-2021标准的发布为水泥行业提供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指南,有助于提高水泥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专业人士可以根据该标准开展实际工作,并持续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和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类似的标准

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代码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代码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代码的编号:GB/T4657-2021。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代码共有35页,发布于2022-07-01
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的编号:GB/T41043-2021。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共有15页,发布于2022-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