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7430-2015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

Estimatingthemaximumservicetemperatureofthermalinsula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的编号:GB/T17430-2015。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共有9页,发布于2016-08-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Q2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91.120.10
  • 实施日期2016-08-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9页
  • 文件大小402.75KB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


国家标准 GB/17430一2015 代替GBTi7430-198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 Estimatingthemaximumservieetemperatureofthermalinsulation 2015-09-11发布 2016-08-01实施 中毕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 国国家标准化管厘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7430一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7430一1998《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 与GB/T174301998相 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的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设备加热室四周和底部的绝热材料厚度为152mm(见5.1); 增加了设备不锈钢板的型号为0Cr23Nil3(见图2): 增加了材料的推荐试验厚度(见7.1.2); 增加了管壳试件的推荐固定方法(见7.1.3); 增加了推荐升温速率(见7.1.,5) 增加了弯曲和厚度变化率的计算公式(见7.1.10.1和7.1.10.2); 了试件内部温度的要求(见8.3) 本标准由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绝热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建科检测有限公司、上海建科工程 咨询有限公司、东莞市中诺质检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白召军、徐元盛、郁佳胤、朱萍、张茂亮、季娟,文洪钟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4301998.
GB/T17430一2015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松散填充绝热材料、毡、毯,块、板及预制绝热管壳等绝热制品的最高使用温度的评 估 选择性能项目及其判断标准、使用状态下(或使用后)产品的性能是评估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基础 性能项目和判断标准由绝热材料相关标准规定 本标准无意涉及与产品使用有关的所有安全问题 本方法旨在指导评估绝热材料在高温下的性能 变化,并判断材料在特定的应用条件下的适用性 本方法一般不用作批量验收试验或鉴定试验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132绝热材料及相关术语 GB/T5480矿物棉及其制品试验方法 GB/T5486无机硬质绝热制品试验方法 GB/T6342泡沫塑料与橡胶线性尺寸的测定 GB/T6343泡沫塑料及橡胶表观密度的测定 GB/T8813硬质泡沫塑料压缩试验方法 GB/T10294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GB/T10295 热流计法 GB/T10296绝热层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圆管法 GB/T1348o矿物棉制品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术语和定义 GB/T413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热面性能试验hotsurfaceperformancetest 模拟材料实际使用情况,材料的热面为使用温度,冷面为室温(低于90C),并且热面处于水平位置 下,经历一定时间后,观察和测定材料的性能 方法提要及应用说明 4.1方法提要 4.1.1测量样品热面性能试验之前,期间及之后的尺寸、质量和其他相关特性 4.1.2报告样品热面性能试验期间、之后的特性及其温度的变化,确定绝热材料的最高使用温度
GB/T17430一2015 4.2应用说明 4.2.1绝热材料的最高使用温度与材料成分、材料厚度、温度梯度、加热速率、使用状态等因素有关 没有一个单一的可用于所有绝热材料的最高使用温度试验方法 4.2.2将绝热材料放置于接近使用状态的模拟试验条件(热面性能试验)下持续规定的时间,观察试验 期间材料的变化和出现的现象,测定试验后材料的有关性能,可预见材料在使用温度下的问题 有关的 性能可为形状及尺寸变化、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传热性能等视材料和使用情况而定 4.2.3绝热材料一般不会有匀温使用,匀温灼烧试验所得的最大变化不真实 因此,除特殊使用情况 外,一般采用热表面-冷表面状态法试验,即其热表面温度接近最高使用温度,冷表面在室温附近(不超 过90C) 匀温灼烧试验只限于初始评价和质量控制试验 4.2.4材料完成其主要变化所需的高温持续时间随产品类型不同而异,通常在达到温度平衡后96h内 基本完成 但含有密闭气体(不是空气)的绝热材料(如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材料特性会随时间变化 升高温度会加速其变化 这些材料性能变化会持续很长时间超出本标准的范围 4.2.5绝热产品标准或技术规范中,应规定热面性能试验后要测定的性能项目及其临界值 所规定的 性能一般是对产品使用有重要影响的性能如传热性能、强度等),由于使用条件而引起这些性能变化会 导致已使用的绝热系统性能降低或失效 某些情况下,形状和尺寸变化亦会对绝热系统的性能产生严 重影响 特殊应用情况,可由供需双方商定性能项目及其临界值 4.2.6除非绝热材料的拆卸和再利用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否则,评估时应剔除主要影响加工性和安 装性的性能 试验设备 5.1加热板;加热板由防腐和耐热的板制成,其最佳试验面积为900mm×450mm, ,最小试验面积为 450mm×450mm 沿试验面积四周应有宽度不少于75mm的防护加热面积 加热板处于水平位置, 并有足够的支承点以防下沉 用电加热器加热板的下表面 最少用五个热电偶测定板的表面温度,其 中四个热电偶固定在板的加热区域的对角线上,且距每个角的距离为150mm,第五个热电偶放在加热 板的中心位置附近 任何一点测得的温度与要求温度的差值不超过要求温度的土5%或士15C取小 者) 加热板下方为加热室,加热室的底部和四周由152mm厚的绝热材料构成,以保持加热设备所发 出的热量 加热室的顶部为热板 图1和图2所示为两种加热板示意图
GB/T17430一2015 单位为毫米 900 B 说明: 碳化硅板 硅碳棒; 1350C耐火砖; 1000C耐火砖; 5 -石棉水泥板或近似性能的其他纤维水泥板 图1热面性能试验A型热板(硅碳棒加热
GB/T17430一2015 平面图热板下 220V AC 平面图热板上 立面阁 说明 不锈钢接线器 2 镍铬导线; 电加热器 热电偶; Cr23i13不锈钢板,尺寸为1 050mmX ×600mm×5mm; 1000耐火砖; -石棉水泥板或近似性能的其他纤维水泥板 图2热面性能试验B型热板(电热丝加热 5.2加热管;加热管由防腐和耐热的管制成,其长度不小于0.9m,最好为2m 加热管应水平放置 加热管可为合适的直径,其最佳公称直径为88mm,将螺旋加热丝放在加热管内用电加热 加热管端 头应设置至少75mm长的防护段和端头补充加热器 可以用标准圆管导热系数测定仪代替加热管 每0.3m长至少安装1个热电偶,测定加热管的表面温度 热电偶以90"的间隔螺旋状环绕加热管周围 布置 加热管试验部分的长度应大于测试管壳的长度 试验部分任何一点的温度与要求温度相差不能
GB/T17430一2015 超过土5%或士15C(取小者) 5.3测温装置;采用热电偶测定加热板和加热管的表面温度 安装热电偶时,可以在表面钻小孔,将偶 丝分别敲进相隔不超过3mm的小孔,或者用焊接将偶丝焊成球状粘接在凹槽中 焊珠与表面相切,但 不超出表面 热电偶丝的直径不应超过0.60mm,最好不超过0.40nmm 所采用的热电偶及测量装置 应保证温度测定的准确度为士1% 注:中温试验和高温试验的热电偶和测量仪器可不同 平尺和塞尺;测量弯曲采用长度至少l.0m的平尺和最小厚度为0.03mm或0.05mm的塞尺 试件制备 6.1所选试件应能代表所评估的材料 应保留其原始表面,至少热面应保存原始表面 6.2试件尺寸应符合试验设备的要求 如热面性能试验后,材料不可能再加工制作性能测定所要求的 试件时,可预先制成要求尺寸的试件进行热面性能试验 绝热管壳试件的内径应与加热管尺寸相符 如用标准圆管法导热系数测定仪进行试验,尺寸由圆管法导热系数测定仪决定 6.3如果需要比较热面特性试验前后的材料性能,试验前测量性能用的试件应与热面性能试验的试件 从同一批材料中选取 试验程序 7.1 热面性能试验 7.1.1测量并记录试件试验前的尺寸及质量 根据材料种类分别按GB/T5480.,(GB/T5486.,(GB/T6343 和GB/T6342进行 7.1.2板状或块状绝热材料用加热板试验,绝热管壳则用加热管试验 试验时在热表面上铺设的多层 绝热材料的每层厚度及总厚度由生产厂推荐,或由买方和生产厂共同商定 若生产厂没有推荐或买方 和生产厂没有商定厚度,以产品实际使用厚度作为试验厚度 试验多层材料时,应将各层相邻两试验样 品的接缝与下面一层接缝错开 7.1.3试件的组装 加热板上试件组装 -试件的尺寸应至少为150mm×450mm 其厚度按7.1.2所述 试验 a 前检查每一块试件的平整度,测量并记录其最初弯曲 然后将试件盖住加热板的试验面积,另 制取相应尺寸的材料覆盖防护加热面积 如果试件有最初弯曲,则将凹面对着热面 必要时 可再附加一层以达到要求的厚度 D)加热管上试件组装 将全长的绝热管壳装到加热管上 如果加热管比试件长,则将试件置 于加热管的中部,两头另用切取的绝热管壳包住,以防止试件的端头热损失 单层管壳的纵向 接缝应在加热管中心线的水平面 多层管壳的纵向接缝应分层置于中心线水平面的上、下部 环状接缝应在加热管中部匀温区 试件的厚度按7.1.2所述,必要时可再加一层绝热材料以 达到所要求的总厚度 装上绝热材料的各层,按推荐使用的方法将管壳紧密地合上,并使用铝 带或铝线在试件两端离端点80 mm处和中间分别固定 7.1.4如果产品标准中规定了特定的固定方法,则就应使用这些特定的固定方法将绝热材料固定于热 表面上 例如,螺丝、外支架和其他方法等 固定方式应在报告中说明 7.1.5在室温下开始加热进行试验 升温速率应符合材料标准或生产厂推荐的要求,并且不能大于 170C/h 加热期间注意观察,并记录可见的燃烧、闪火、阴燃和冒烟现象 如果产品标准或生产厂的 推荐中未规定升温速率,则按170C/h的升温速率进行试验 7.1.6沿试件厚度每间隔25mm(或在多层绝热材料的层间)设置测温元件,加热期间应连续记录温度
GB/T17430一2015 至少5min记录一次)直至平衡,以观测材料内部的吸热或放热反应 试验过程中试件内部温度不应 超过热面温度 预制管壳的测温元件应置于加热管中心线垂直平面的顶部 所用测温元件的响应时间 应小于或等于1min,精确度不超过土1% 7.1.7热表面温度应为所评价的使用温度,与要求温度的差值不超过要求温度的士5%或士15C(取 小者). 7.1.8热表面达到要求的温度后放置96h 然后撤除热源,将整个装置冷却到室温后移动试件 不知 道最少持续时间的绝热材料,应进行预试验以确定所需的最少持续时间 以3h为间隔逐步进行试验, 连续三次所测性能的变化不超过预期的随机变化时,达到最少持续时间 7.1.9试验完成后,仔细检查试件的开裂程度,注意裂缝的数量、开裂长度,宽度和深度,并观察分层情 况 观察管壳下部有无脱落现象 把平尺沿块或管长度方向放置,用平尺或塞尺测量试件中部的最大 弯曲,作为试件的弯曲 7.1.10使用针式测厚仪测量绝热管的厚度 针式测厚仪应从绝热材料顶端向中心垂直插人,让测厚 仪的针尖接触到加热管的表面 针式测厚仪应用刻度为1nmm的钢板尺标明测出的厚度 把中心作为 基准点,从中心点往两端50mm处、120mm处和250mm处,在试验前和试验后分别测量样品的厚度 只有当材料标准中提出测量厚度变化量时,才有必要测量) 7.1.11测量试验后试件的尺寸和质量并记录 7.1.12弯曲和厚度变化率的计算 弯曲按式(1)计算: w= -w -w 式中: W -在试验过程中发生的弯曲,单位为毫米(mm). w 试验后测量的弯曲,单位为毫米(mm); w 试验前测量的弯曲,单位为毫米(mm) 厚度变化率按式(2)计算 b ×100% 式中 厚度变化率; 试验前试件的厚度,结果为6个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t 试验后试件的厚度,结果为6个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7.1.13热面性能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试验材料的名称及其他标志; b)试验材料的类型(管壳、弧形板、板或块); 所用绝热材料的层数 c d 每层尺寸和厚度 应用说明 e) f 试验温度,试件内部出现的最高温度及出现时间; 弯曲; g h 裂缝程度 质量损失率 分层数; k) 从管壳上脱落数 管壳顶部厚度的减少;
GB/T17430一2015 nm可见的燃烧、闪火,阴燃和冒烟现象; n)其他可见的变化 7.2传热性能的测定 7.2.1传热性能测定 板状材料按GB/T10294或GB/T10295的规定进行,GB/T10294为仲裁方 法 管壳按GB/T10296的规定进行 7.2.2板状材料的试验厚度宜为25mm mm,管壳的试验厚度按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适当的冷 40 表面温度 7.2.3热表面温度为所评价的最高使用温度,与要求温度的差值不超过要求温度的士5%或士15C(取 小者) 冷表面温度为使用时的冷面温度(或最高温度为90C) 将试件在达到试验温度的测定装置上 持续7.1.8所规定的时间,不需要单独进行热面性能试验 7.2.4板状材料测定平均温度比所评价的最高使用温度低50C左右时的传热性能 绝热管壳则测定 7.2.3温度条件下的传热性能 7.2.5如工作时预计有温度循环情况,则在经热面性能试验后,再测定低温下的传热性能是稳妥的 7.3其他性能测定 7.3.1按绝热材料标准或技术规范规定的性能项目,试验并报告绝热材料经热面性能试验后的其他有 关特性 7.3.2应从经7.1试验过的试件上制取试件 试验后不可能再制样的材料,按7.2进行,保持厚度及 7.1所述的其他参数 7.3.3应对热面性能试验试件的整个厚度进行测定 如果不能用整个厚度测定性能时,可将试件分成 23层分层测定,每层结果应分别报告,并从热面到冷面沿着厚度方向标注该层的初始位置 7.3.4下列性能对于评价绝热材料试验后的适用性很有用(在所用的材料标准或生产厂资料中,可能 还有相关的附加性能 抗压强虔;根据材料种类分别按GBT5486.GB/T8813.GB/T13480进行 a b抗折强度;按GB/T5486进行 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 8.1建议从热表面温度为使用温度或要求的最高使用温度开始试验 在最高热表面温度试验期间或 试验后,如性能不满足绝热材料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规定,则另用试件在较低温度(从环境温度到最高使 用温度范围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点)试验,以确定临界温度 直至得到足够的数据,以确定最高使用 温度 8.2评估最高使用温度后,如果再另用样品在中间温度(以整个使用温度范围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为间隔)进行附加试验,将这些试验结果按适当的拟合曲线绘图,则可显示出整个使用温度范围内产品 性能变化的趋势,可用于区分发生变化的温度范围曲线斜率有显著变化) 8.3任何时刻试件内部温度不应超过热面温度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GB/T17430-2015

一、绝热材料的概述

绝热材料是指用于隔热保温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航空航天、汽车、电力等领域。根据其特性不同,可以分为有机、无机、复合等多种类型。

二、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意义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绝热材料可以承受的最高温度,是评价绝热材料抗热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意义在于:

  • 保证绝热材料在使用时不会发生熔化、炭化、软化等失效现象。
  • 为选择合适的绝热材料提供参考,确保使用安全可靠。

三、GB/T17430-2015标准介绍

GB/T17430-2015是我国制定的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评估方法标准,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绝热材料。该标准将最高使用温度分为以下三类:

  • 长期使用温度:材料在规定条件下可以持久使用的最高温度。
  • 短期使用温度:材料在规定条件下可以短时间内承受的最高温度。
  • 瞬间使用温度:材料在规定条件下可以瞬间承受的最高温度。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评估方法、试验设备、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的判定等内容。

四、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确定评估温度范围:根据材料的使用环境和性能特点,选择最高使用温度范围。
  2. 试样制备:根据标准规定,制备符合要求的试样。
  3. 试验条件设定和试验过程:按照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对试样进行长期、短期和瞬间使用温度的试验,并记录试验结果。
  4. 试验结果判定:根据试验结果和标准规定的判定方法,确定绝热材料的最高使用温度。

五、注意事项

在进行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评估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试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条件进行,确保试验结果可靠。
  • 不同类型的绝热材料其最高使用温度评估方法不同,需要根据标准规定进行相应的试验。
  •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只是评价其抗热性能的一个指标,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密度、导热系数等。
  • 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绝热材料,并按照标准要求进行使用和维护。

六、总结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对于保证材料使用安全、可靠具有重要意义。GB/T17430-2015是我国制定的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评估方法标准,包括长期使用温度、短期使用温度和瞬间使用温度三类,详细规定了评估方法、试验设备、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的判定等内容。在进行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评估时,需要注意试验过程中的各项条件,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工业硅化学分析方法第8部分:铜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工业硅化学分析方法第8部分:铜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工业硅化学分析方法第8部分:铜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编号:GB/T14849.8-2015。工业硅化学分析方法第8部分:铜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共有6页,发布于2016-08-01
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的编号:GB/T31911-2015。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共有20页,发布于2016-08-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